無論哪一種影壁,在總體造型上一般可分為壁頂、壁身與壁座(上、中、下)三個部分。壁頂是影壁的最上面且作為一面墻的結束部分,它也采用房屋屋頂的做法,根據影壁的大小及講究程度,分別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等幾種形式。
頂上也有屋脊和屋面。壁身是影壁的主體,占據影壁的絕大部反。壁座是影壁的基座,多采用須彌座或者須彌座的變異形式。人們所見到的大部分影壁多為簡單的一面墻體,但也有一些影壁,在整體上做出一些變化,常見的有把影壁兩邊呈八字形向內收進,這種影壁多用在大門外,增進了門前廣場的內聚力。有的影壁在左右分作三段,中間寬而高,兩邊窄而略低,以打破影壁過長而帶來的呆板。
故宮寧壽宮琉璃九龍壁,由于影壁在建筑中所處的重要位置,所以它必然成了建筑裝飾的重點部位。九龍壁是所有影壁中裝飾的最華麗、最隆重的一種。北京紫禁城寧壽宮前的九龍壁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影壁總寬29.4米,總高3.5米。它是一座扁而長的大型影壁,從上到下分為壁頂、壁身和壁座三個部分。除基座外,在砌筑的壁體外全部采用了琉璃磚瓦拼貼。
紫禁城皇極門前琉璃九龍壁
九龍壁壁頂最上面是黃色的琉璃瓦頂,采用廡殿式的形式。在中央正脊的兩端各有正吻一只,在長達二十多米的正脊上貼有琉璃燒制的九條行龍—左右各有四條面向中心的龍。它們各自都在追逐一顆寶珠。到正脊的中心,是一條正面的坐龍。正脊上的九條行龍,龍身皆為綠色,火焰寶珠為白色,周圍布滿了黃色的云朵,它們在正脊上都相當的醒目。壁頂檐口以下,分布有46攢(cuán)斗栱,這些斗拱都是由琉璃燒制的。
壁身是這座影壁的最重要的部分。上面有一條通長的額枋承托著斗栱與壁頂。枋子上有三組彩畫,彩畫花紋也是琉璃磚拼貼出來的。額枋以下就是巨大的壁身。在這塊壁身上面安排著九條巨龍。
從壁身的總體布局看,9條龍下面是一層綠色的水浪紋,9龍之間有六組峻峭的山石,壁身底子上布著藍色的云紋。9條巨龍騰躍飛舞于水浪之上和云山之間。9條龍的姿態各不相同,左右也不對稱,有的是龍頭向上的“升龍”;有的是在行進中的“行龍”;而中央則是一條黃的的坐龍。龍身皆盤曲自如,既表現了龍體的舒展,充滿了動態的力量,又照顧到了平面構圖的疏密合宜。
再從壁面雕塑起伏的處理來看,9條巨龍采用的都是高浮雕手法,尤其是龍頭部分,高出壁面達20厘米之多。除龍體之外,6組山石高出壁面也較多,它們把9條龍分割為6個部分,大片水浪和云紋都用淺浮雕作為襯底,所以在陽光照耀下,9條蟠龍顯得最為突出。
從色彩安排上,壁面上的云紋、水紋用的是色相相近的藍色和綠色,組成為青綠色調的底面。9條蟠龍分別采用黃、藍、白、紫、橙五種顏色,排列的次序是中央的主龍為黃色,左右四龍依次為藍、白、紫、橙4色。這五種顏色在青綠色的底子上,都顯得比較醒目;8顆火焰寶珠都是白色和黃色的火焰紋,映襯在在青綠底子上,亦很明顯。
九龍壁的壁座是用漢白玉石制作的須彌座。在基座的各個部分都有石雕的花紋做裝飾。不論是白色的須彌座,還是彩色的琉璃壁面,都是由一塊塊石料和琉璃面磚拼貼而成的。面積達40多平方米的壁面共計由270塊琉璃磚拼成。由于壁面圖案的復雜,沒有一塊相同的畫面。
在創作過程中,先要有整幅畫面的設計和塑造,然后加以精心地分塊,每一行的左右、塊與塊之間的接縫,上下要錯開,還要盡量使每條龍的龍頭部位不要落在接縫上,以保持龍頭的完整。這些圖案不同、高低有異的270塊塑面都要涂上色料,送進琉璃磚窯,燒制出不同顏色的琉璃磚,然后將它們按次序一一拚貼到畫面上,拼貼時塊與塊之間,上下左右的花紋要吻合,色彩要一致,連接要牢固,才能最終得到一座完美的九龍壁。
如今,經過200多年的風雨摩洗,我們見到的這座影壁,9條龍的形象還是那么完美,各塊琉璃磚之間,沒有發生錯位,龍身、云水、山石的色彩還是那么晶瑩和帶有光澤。連琉璃釉皮都很少有剝落的。從這里可以看出,乾隆時期我國設計琉璃制品的水平,燒制和安裝琉璃瓦的技術、都已經達到了相等高和相當熟練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