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開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隨著2009年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計劃》政策的頒布、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文化產業從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級階段,逐步邁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而如何在繁榮中立足當下、放眼全球,豐富人民所需的文化產品、優化大眾文化消費的產業結構、增強創新能力進而暢通國內大循環、緩解地域發展不平衡、產業整體規模不夠大、國內外市場競爭力還不強等問題,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藝術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美術館、文博機構、高校為代表的非營利性單位及畫廊、文化企業為代表的營利性機構在推介、引領、平衡文化與經濟價值中發揮著突出的貢獻,更為文化走出去的強國戰略部署彰顯非常的外交策略。如下,以故宮為例從學術、展陳等文化活動進行淺析。
成果的出版與學術翻譯的傳播
為將故宮建成國際一流的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及文旅融合的引領者,深挖其建筑、文物藏品和歷史文化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之時,探索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術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博物院延續了圖書編輯出版的宮廷文化傳統。自1925年以來,故宮博物院將整理、刊印、展陳、出版作為宣傳的一項自覺使命,秉承學術為天下公器,倡導“故宮在北京,故宮學在中國、在世界”的理念,成立紫荊城出版社,不斷更新印刷設備、反復摸索,逐漸形成古物文化、宮廷藝術、明清歷史三大特色的出版板塊,
其一,為國內外學術、文化、出版界理清故宮的文物門類,也為故宮學的深入研究奠定扎實的理論依據;
其二,為國內美術館、文博機構等公共事業單位、文創企業等營利性機構做出學術建設的表率和素材資料的積累;
其三,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普及、美學教育貢獻力量;
此外,創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注重中青年人才培養之時,還積極與大陸、港澳臺等高校合作創辦集刊、開設故宮學課程等項目,有計劃地聯合商務印書館(香港)、中國世界語、日本講談社等國內外品牌出版社共同組織、編撰、翻譯《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精品集》(十卷英文版)、《故宮》(中英文版)、《紫荊城宮殿》(日文版)等外文文物圖集,這種成果輸出工程耗費時間、人力與資金,但就文化強國的長遠戰略而言,相比影視、游戲、綜藝、直播等快餐式的“出圈”方式,書籍經典的恒長影響是對走入港澳臺、海外人民的品質生活、思想格局、文化消費等方面,搭建了溝通、理解、大同的精神橋梁。
融外交資源
實現跨境交互展的文明對話
回顧故宮博物院近百年的歷程,作為非營利性單位,即便政局、戰爭的影響,文物貯存、保護、展陳及對外交流活動從未停息。
自1935年古物第一次出境,赴英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博覽會”到新中國成立后吳仲超院長赴蘇聯出席國際性會議;改革開放后1984年兩次赴美的“紫禁城文物展覽”和“紫禁城中和韶樂樂展”至當下,故宮人以開闊的視野、開放的意識,
一方面配合國家領導接洽各國元首,沿習京城的中軸線,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盡顯古老中國“和”的文化內涵和外交思想;
另一方面在國家領導進行國事訪問時,積極宣傳故宮學的研究成果、落實國家文物局策劃的“中法文化年”、俄羅斯“中國年”等境外交換展,發揮非常的展陳功能。
此外,借各地大使館、唐人街等海外僑胞之力,先后與盧浮宮、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歐美世界級文博機構亞洲藝術部及印度等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簽署全面合作協議。
這些文化“走出去”的系列交互展、學術研討等重大活動,憑借國家領導人的“代言”及國際媒體的頻繁曝光向世界訴說了古老的東方文明、更彰顯了今日大國盛世的文化自信與自強。
兩岸三地互鑒
共敘完整的中國故宮學
故宮只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卻有兩個,且皆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臺北故宮博物院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開辟自成一格的文創產業,
其一,與國際知名設計企業阿萊西合作,加強產品創新力度;
其二,吸引社會資金,建立文創基金;
其三,自主研發高端產品,滿足小眾市場;
其四,“九二共識”后,積極參與大陸和國際市場的文創展會,謀劃全球布局,提升世界影響力。
2009年兩院正式交流互訪,隨著“建立展覽交流”、“文化創意產品交流”、“信息與教育推廣”等八項合作機制的推行,當年,北京故宮出借37件文物協辦了臺北故宮“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為君難”等故宮學術研討活動,借由展陳,兩岸珍貴文物重聚首,講訴更為完整的中國故事。
隨著2013年臺北故宮“朕知道了”等文創產品風靡兩岸,北京故宮深受啟發,聯合文創企業推出“奉旨旅行”、“朝珠耳機”、“御前侍衛手機座”等系列產品,推陳出新擴大開發規模、拓展線上+線下的銷售范圍、拓寬文創門類,將故宮文化品牌、旅游、展覽所呈現的市場價值延伸至百姓日常,“高冷”的藏品轉化為“接地氣”的親民用品、禮品,從而在風格、題材、價位等方面滿足社會不同層次的購買需求。
2022年6月22日,香港故宮正式開館,作為香港城市文化的新地標,共展出914件北京故宮博物館的文物,其中166件文物為國家一級文物。兩院三地互鑒互補,是學術、事業發展所需,也是兩岸同胞的福祉,更是中華故事完整性敘述的一大美事。
如今的故宮,不單是古物陳列機構,它代表中華形象,更代表億萬國人對文化遺產繼承與弘揚的態度。生逢盛世,在數字展陳的當下,幾代故宮人一改單純借展的被動局面,融國內外外交、文博、藝術資源策劃聯展、交互展等形式,將故宮學走出去;另一方面,積極培育、引進各類青年人才、聘請國內外學者顧問、加大海外藝術資源的接觸與投入范圍,深入訪問、研學域外先進的展覽運作方式和策展思維,提升品牌管理、藝術運營的競爭力。
此外,以文塑旅、以展衍文,聯合文創企業,共同開發原創產品,強化群眾在文物保護、傳承及文化消費中的參與感、歸屬感、認同感,讓故宮更民族化、時尚化、國際化,更為未來的華夏文明續寫新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