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宋式美學”備受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即便到了現代,也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宋式美學?
《樓臺秋望圖》馬遠.南宋
風靡全球的日本美學中,“侘寂之美”、“匠人精神”,都能在宋式美學中找到源頭。宋代被稱為“比西方更早地成為‘現代的拂曉時辰’”(法國漢學家埃狄納·巴拉茲)。有人說,宋式美學,就是最早的極簡。
宋瓷單色釉高度發展,其色調之優雅,無與倫比。
宋還有一種“柔”的文化,柔和而有力,和雅而無燥氣,精雕細琢而彰顯自然,充滿生命靈氣的意象與精神。宋的閑適淡雅、寧靜輕盈、細膩恬淡,在渺遠清曠的宋畫中、清雅飄逸的宋詞中,以及簡潔溫潤的宋瓷中,都有所體現。
《花鳥圖》其一錢選.南宋
兩宋三百一十九年歷史,比唐朝的二百六十年更長。一個雅俗共榮的時代——俗盛于生活繁榮;雅極于文化鼎盛,推崇自然、柔和、簡約之道。兩者相依相存,使“雅”普及于日常生活的各個細節,將藝術與生活融合成一種人類文化中的極致風雅。
“宋畫,不純以技藝感人,也不會任情感肆意流淌至濫情。他們畫筆下的墨跡溫和而自持,直觀看去,一種恰到好處的自制力,默默掌控著畫面。”(莫一奧)
究其源頭,宋朝抑武揚文,文官士大夫共治天下,“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神童詩,汪洙,宋)。官僚階層士人化、學者化、審美化,政治家個個是大詩人大詞人,甚至是畫家和音樂美學家。文化受到空前推崇和發展。唐宋八大家中,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六位都出現在宋朝。在這樣文化空前繁榮的環境中,宋朝演化出了一種“柔”和“雅”的氛圍。宋也被西方學者稱為“東方的文藝復興”時代。
宋代,儒、道、釋三家思想深度融合,推崇返璞歸真的自然之感,認同“大道至簡”的簡約之道。因此宋之極簡,還包含著廣闊的山水自然觀。
“唐代繪畫偏重人物,酷愛大紅青綠的鮮艷之色,而宋代繪畫則偏愛山水,偏好黑白水墨的淡雅之姿。”
《山館讀書圖》冊頁.劉松年.南宋
畫中描繪了文人雅士所向往的閑適生活。
宋朝的哲學非常重視“格物”——格物致知。宋明理學的“格物”追求細致入微地觀察細節,并強調需磨練自己的心志,“以收其心而不放也”——研究如何讓自己的心不向外攀援。由此“窮其理,然后足以致知。”(程頤,北宋理學家)。宋代講求以理性的態度觀察細節,追求真實,推崇“靜觀內省”的境界。其哲學思想也對宋代審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塑造了宋式美的淡然內斂和細微精致。
因此宋之美,自然細致,自持內斂。正如復旦教授王振復在《中國建筑的文化歷程》中所描寫:“宋代是一個文弱而文雅的時代,其思想感情已由唐代的熱烈奔放,而漸漸變冷從而收斂自己,猶如從崇拜旭日而轉為崇拜明月,從敢于面對噴薄之朝陽,轉而遙望明寂之星空,顯得寧靜而沉濾。”(復旦教授王振復)。
宋瓷以單色釉的高度發展著稱,其色調之優雅,無與倫比。
宋式美學,是素與樸,雅與拙的純粹結合,溫潤清澈,以極致平淡,散發出極致燦爛。詮釋著對自然生靈的敏銳感悟力。
現代人們愛上“宋式美學”,可能不僅因為宋的簡約精致之美契合著當代推崇極簡的藝術精神,而宋的極簡還包含著更深沉渺遠的“意境”。
《千里江山圖卷》局部
據卷后蔡京題跋知應是北宋畫家王希孟所作。
全方位展現宋代藝術之美
宋代是中國文化藝術登峰造極的時代,都說宋代之美,大多只停留在繪畫、瓷器方面,這一次,行談社策劃一年之久,邀請最合適的講師,從瓷器、建筑、繪畫、書法、花箋、石刻、宋陵、賞石、蘇東坡藝術等多方面內容,全面反映宋代的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