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就是俞源,一個被譽為“江南水鄉民居建筑的辭典”的古老村落。
漫步在村里的石板路上,老宅、老街、老店……村落里的每個角落都是一幅古樸的風景畫。抬頭,或許就能看到極其漂亮的馬頭墻,讓你覺得時光似乎在這里停下了腳步。
一樣樣老器物在時光的打磨中變得極具溫潤感,墻上的壁畫如水般無聲訴說著村里曾經的歷史變遷,提醒著人們這是一座具有豐富歷史文化的古村落。
壁畫幾乎遍布村里的每棟古建筑,或水墨,或工筆,或白描。它們穿堂過戶,像是連結古今時空的紐帶,和太極星象的傳說一起,把俞源變成閃爍的夢境,當地人也稱俞源村為“壁畫博物館”,抬頭就能看到極其漂亮的壁畫,讓你覺得不虛此行。
俞源村里,保存至今的明清民居院墻下的壁畫,大多數都是墨繪柱枋的結構形象作為基本框架,設置諾干個畫框以為繪畫之處,畫框之外的結構則是用幾何或者花草圖案。
這些繪畫題材非常廣泛,人物典故,漁樵耕讀,戲曲故事等等,都表達了在這方水土之上的人們對于詩意棲居的美好生活向往與追求。
這些壁畫的技法上以墨線勾勒,兼工帶寫,略作熏染,恬淡素雅。山墻檐下等較為次要的地方,常常用卷草或幾何等過度,柔和了黑白對比,既裝飾了墻面,又在素色中低調透出一些奢華,與古民居內部結構的精良,本色木構,清灰地面等等形成呼應,風格高度統一。
在六基樓里的院墻內墻下,春夏秋冬四季之花靜靜盛開,一個個傳奇故事被繪制在墻上。看斗拱裝飾的橫梁上,用墨筆分段描繪了牡丹、荷花、菊花、臘梅盛開的景象,代表一年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左右兩邊分別繪制了“百歲求仙”“王質觀棋”的故事。
在“福壽”的兩邊又分別繪制了“和合二仙”和“劉海戲金蟾”的故事,讓人看著就不不禁沉迷到故事中去。深深庭院藏風景,院墻門頭書畫情,歲月同樣把谷倉樓里的熱鬧留在了墻上。
谷倉樓《福祿壽喜圖》中,老者和孩童之間其樂融融的場景,祥和熱鬧,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井頭樓外墻門楣《報喜圖》中,一只喜鵲立于枝頭,都說門頭喜鵲叫,家有喜事到,寓意山村有無窮的希望。
此外,在谷倉樓兩廂東山的墀頭壁畫上繪有栩栩如生的鯉魚、水草,經過了數百年依舊可見魚戲水草的歡快場面。
萬春堂里,比壁畫更精美的是那一篇篇壁書,因此上萬春堂也叫書法廳。它是乾隆五年(1740)俞從岐所建,計59間。整座廳堂三雕精美,壁書更是點睛之作。
上萬春堂墻上的壁書是俞從岐的第五代孫,當年的書法名家俞錦云所寫。他在祖屋天井門額書“家聲丕振”四字,如今依舊清晰可見。
院墻上部書寫了兩篇文章,分別是“宋仁宗問張景曰:卿江陵有何勝”和“《桃花源記》。而下萬春堂的壁畫上則繪了蘭花,彰顯了古代讀書人熱愛蘭花的性格。因此下萬春堂被村人善稱為“畫家廳”,并一直沿稱至今。
敦厚堂的壁畫采用了中國畫的墨線勾勒、淡墨渲染等手法,描繪了俞源的山水美景。
其院墻外側在大門與院墻疊澀磚下,描繪了大量花鳥、蝙蝠、山水等景觀,同時又分別繪梅、蘭、菊等區分開每一段壁畫。院墻內側在相同位置也可繪了牡丹、菊蝶、菊鵲、荷花、蘭花的生動形象。
令人驚喜的是,敦厚堂的每副壁畫中間都題有詩句,盡端則繪了垂蓮柱。廂房后檐墻外壁檐口疊澀磚下又分別繪了松、柳、花卉、山石等園林景觀,正屋兩山外壁疊澀磚下則以手卷式樣描繪花鳥等;仿歐式拱券內亦分別繪梅月、菊雀等,極其精美。
高坐樓也是一座被壁畫包圍的房屋。高坐樓是一個小四合院,門前有一用鵝卵石鋪成的圖案,中央為兩個太極圖。
從第一道門外的照壁開始,一直進入大門、正廳和后堂,照壁、為廊、門楣、門樓、山墻等所有適宜繪畫的地方,均繪有各種歷史人物故事、四季花卉、山水花鳥和吉祥團。
第一道堂門門兩邊各繪一幅水墨人物故事畫。一幅為“石壁題詩圖”,畫面中一高士正執筆在一突兀巨石上題詩,有童子手捧墨硯伺候一旁,另有一人悠閑的在旁搖著扇子欣賞,以輕松的筆墨展現了“林間暖酒燒紅葉,石上題詩掃綠苔”的意境。
可要論壁畫題材最為獨特的,要數精深樓。高大厚實的外墻,包裹起一個個重門疊院,阻隔了嘈雜喧鬧的外部世界,而院內卻是花開蝶舞、香氣襲人。環顧四周,外部的光線透過一方天井,靜靜地、柔和地宣泄在舒展著枝枝椏椏的古樹上。
隨著時光的流逝,俞源大多數精美的壁畫在年久失修的情況下漸漸褪去了原來的鮮艷色彩,但歲月沉淀下來的俞源民間文化卻一直值得我們去探索和發現。
在柱間、梁下門窗可以欣賞自然而富有材質美感、格調清新脫俗的木雕。在院落墻壁上可以欣賞歷史故事、文房博古、山水花鳥及錦紋圖案等壁畫。
壁畫在黑瓦與白墻的影映之下,又呈現出白、黑、灰三個色調,仰望山墻,白墻素壁上黑白相間,在藍天白云的映村下,產生一種簡樸而又極其華麗的藝術效果。
流傳百年的壁畫,隨著江南雨水的浸潤不斷在消逝。我們不知道何年何月,它們就會黯然退出歷史的舞臺。我們只能用影像與文字加以保存,希望有朝一日,這些壁畫能夠遇見修復它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