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彝族產業結構、彝族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與村民的生活水平、經濟情況密切相關。只有改善當地的產業結構,推動其產業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激發村莊的整體活力,才能更好地保護傳統村寨。
彝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創造出了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可以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充分挖掘本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時俱進,將傳統文化產品與現代審美完美結合起來,發揚光大彝族的民族文化,推動彝族傳統村落與民居保護工作。
科學規劃與保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馮驥才教授在談及傳統村落“變與不變”時曾說:“原住民、記憶、文脈、習俗都在,這個村落就是活的。”
保護彝族傳統村落應該注重其完整性和真實性,避免千篇一律,導致其失去原本的特色。對極有特色的彝族古村寨,應當根據其歷史價值進行分類保護,積極申報中國傳統村落,全面保護村落的選址、格局、風貌、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傳統民居,重點修復歷史環境要素,對建筑材料進行有機翻新,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村寨面貌,修繕村寨道路,升級村內水電管網;推動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場館建設,以及語言文字、民風民俗、歷史記憶、宗教文化等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
村民應是保護傳統村落的主體力量,當地政府應定期舉行保護傳統民居的宣講會,與村民攜手建立保護管理機制,將保護舊村寨的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增強全民保護意識。
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業、彝族傳統村落有著不可復制、不可代替的價值,它屬于過去,更屬于未來,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彝族傳統建筑保護是一項久久為功的長期性工作,不僅需要科學規劃,還需要專業運營,找到適合彝族村寨發展的道路,充分激發其產業活力和文化活力,發揮其文化與經濟價值。
傳統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并不沖突,活態保護能夠讓歷史遺產與現代生活良性互動,將遺產轉化為資源加以利用。彝族傳統村落傳承著世代積累的民俗傳統,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發展彝族特色旅游業,對彝族流傳的神話故事、生活節令等進行深度挖掘,建設彝族活態歷史文化博物館、民族民俗文物館、彝族鄉村本土文化旅游景區等,不僅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彝族文化,還能增加村民的收入,保證傳統村落發展的延續性,吸引在外的彝族游子返鄉等,有助于推動涼山州可持續發展。
傳統村落是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瓦板屋作為彝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承載著彝族千百年的歷史,凝結著彝族同胞對家的理解與期許,寄托著彝族游子的鄉愁,記錄著社會變遷,鐫刻著彝族質樸的民風。
瓦板屋是人類共有的寶貴文化遺產,如何進行有效保護和傳承,既是當下研究彝族傳統民居的首要問題,也是新時代地域人居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