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唐
地址:山西省五臺縣李家莊西側
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坐著汽車穿過山西五臺縣李家莊一望無際的玉米地,順著黃土道路,不知不覺間已登上一座高崗,迎面出現一座小廟,這便是天下有名的南禪寺。這座禪宗寺院為四合院式,規模不大,初創時代不詳,據大殿平梁下墨書題記,證實大殿在唐建中三年(782年)曾經重修,表明此大殿最少已有1200多年歷史了,它是中國唐代木結構建筑的代表作,也是亞洲最古老的木構建筑。
大殿坐于磚臺上,面闊進深各三間,殿前有寬闊的月臺。單檐歇山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上覆灰色筒板瓦,脊飾簡單。殿身明間設板門,次間檻墻上開直欞窗,大殿內部沒有柱子,承重的柱子都分布在四周檐下,共12根,其中西面有三根方形抹楞柱是早期原構。柱與柱之間以闌額相接,闌額兩端不出頭,柱頭的斗栱用材碩大,雄健有力,上承梁枋,每面四垛,未設補間。闌額、斗栱都以木材本色呈現,古樸、端嚴、大氣。角柱比明間柱高6厘米,各柱側腳7厘米,使檐角微微上翹。整個大殿造型簡潔,形制古樸,盡顯唐風古韻。
大殿內有長方形磚砌佛壇,佛祖釋迦結跏趺坐于須彌臺上,手施拈花印,身后佛光雕飾精致色彩鮮艷。兩側有騎獅子的文殊和騎白象的普賢二菩薩,殿內共有大小不等塑像17尊,都是唐代塑像中的精華。這座佛殿能留存到今天實屬奇跡,當年唐武宗“會昌滅法”,拆毀全國佛寺千萬所,南禪寺不知是由于地處偏僻,還是別的什么機緣逃過此劫難,使人們能夠在一千多年以后,還能一睹它的風采,感受唐代寺廟殿宇的建筑風格和唐代塑像的藝術魅力。
由于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并且對佛院土地不上稅、僧侶免賦役深為不滿,認為這損害了唐王朝利益,于是在會昌五年下令清查全國寺院和僧侶,只在長安、洛陽各留二寺,各郡只留一寺,其余的限期拆毀,沒收寺院田產,命令僧尼還俗,佛教徒將其稱之為“會昌法難”。在這場會昌滅法的浪潮中,不少佛教建筑毀于一旦,像南禪寺這樣能幸存下來的會昌年以前的佛寺建筑尤其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