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傳統民居以它獨特的結構體系,優美的藝術造型,豐富的雕繪裝飾而聞名。近年來許多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相繼來泉考察,研究泉州古民居,對它們蘊含的豐富文化特質,以及較高的學術價值表示了極大的興趣。
泉州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此勞動生息,簡單原始的竹木結構的高臺巢居,是先民們的居住形式。西周時代(公元前770年以前)泉州屬七閩地,先秦以來,漢族人民逐步南移,到此定居墾荒。
在漫長的歲月中泉州得到不斷的開發,特別是西晉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板蕩,大批晉人紛紛南遷避亂,部份入閩,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和風俗文化,也帶來了中原的傳統民居建筑形式和營造技術,泉州的土著民居建筑形式產生重要的影響。
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盛況空前,與近百個國家與地區有貿易往來,泉州成了“梯航萬國”的東方大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它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
當時蕃商各有幾千人居泉,中外人員往來頻繁,這使得當時的建筑師,能夠受到外來建筑思想的影響和滲透,結合本地亞熱帶沿海地區的氣候特征和風俗習慣合理設計建筑物由此形成了泉州民居建筑類型的多樣化。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泉州吸收了昌盛的中原文化,兼容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明、宗教。在這塊土地上,古老的歷史使泉州留下了不少令人矚目的文物古跡,也留下了多姿多彩風格各異的泉州民居。
泉州傳統民居有宮殿式大厝、手巾寮式民居、石筑民居、木樓民居、土樓民居、洋樓民居。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部份老屋已經倒塌、荒廢,載入史冊,而另一部份卻經歷了百年風霜至今保存完好。
通過這些古老的泉州民居,我們可以看到泉州民居建筑的成就和規模。尤其是貴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階層和文人紳士,其宅第規模可觀,形式講究造型、格局、技藝,不僅從一個側面反映泉州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同時也蘊含了大量的傳統文化信息,它們是泉州悠久歷史的見證,因此泉州傳統民居不僅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同時也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