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城市規劃隨著社會的演進,不斷的得到革新和發展,從公元前11世紀左右就已經建立了的較為簡單的城市規劃體系發展到了最后具有華夏文化特色的城市規劃體系。這個演變過程是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各方面要求的變化以及社會性質更變中得以實現的。
(一)萌芽時期
四千多年前,我國正處于父系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期,那時候就開始出現具有一定規劃格局的城的雛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城堡式聚落。由于生活方式簡單,當時的城市規劃也只是將居民點進行了簡單的分區,如住址和葬地的分區。
(二)初期發展期
△圖為《三禮圖》中的周王城圖
周代是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廣為營都建邑,從此便出現了整體性強的城市規劃,還制定了一套對中國城市規劃體系影響深遠的營國制度,從而掀起了我國古代第一次城市建設的高潮。其中洛邑的建設是城市規劃中的大進步,在繼承商代以宮為中心的規劃結構基礎上,城內還設有廟社、官署、倉廩以及市、手工作坊等,中心區的配置益臻完善,功能分區更合理,結構整體性更強。
(三)突破發展期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社會性質的改變導致營國思想的轉變,加上當時諸侯爭霸,戰爭的毀壞,舊城的改造和新城的建設都為適應新的社會而進行著。此時便出現的我國古代的第二次城市建設高潮。這一階段即從僅重視政治的城市建設發展到政治經濟兼顧的城市建設又是一個進步,而且此時還出現了城與郭分工的新的規劃概念(“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吳越春秋》)。城市改造與新建過程中主要表現為擴大城市規模,以增加經濟活動場所,調整了城市土地使用,壓縮城內宮殿用地,增加了商業及居住用地。
(四)革新發展期
△圖為曹魏鄴城復原想象圖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城市規劃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曹魏鄴城開創的嚴整規劃的新局面。城內分區明顯:居住區分級,城與郭區分,宮城與外城區分;注意中軸對稱:道路正對城門,宮殿、官署衙門等建筑也嚴整對稱;道路方格網奠定了里坊制度。北魏時洛陽得到改建,在維持“九六城”傳統形制的基礎上,洛陽城筑坊,明確形成了“外郭城”,原來的漢晉城圈成為內城。市的重要性得到承認,也成為外城郭的規劃重心,“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工商業區都設在內城以外,位置在宮城以南,完全改變了《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后市”的傳統布局。
(五)成熟期
△圖為元大都復原想象圖
至元朝,我國古代城市規劃又進入一個新時代,對城市的建設事先會有嚴密的計劃,并制定了相應的總體規劃并逐步按規劃進行建造。因而出現了規模巨大,建筑宏偉,歷時長久的國際大都會——元大都。在元大都的規劃中,將中國傳統的規劃思想體現的淋漓盡致,對《考工記》中的王城規劃制度的繼承使得從元大都開始便有了那條充滿魅力的中軸線,而且除了南北向之外還開始注意東西向的橫軸線,此外還沿用了三套方城、宮殿居中的優秀手法。由于在建城之前有過總體規劃,元大都的水系和排水系統規劃合理,道路系統和街坊劃分布局適宜,將全國劃分為若干省市,修建驛站,開鑿聯通南北的運河加強了各地區的經濟聯系,這些都在明清時得以繼承下來。
元大都的建設體現了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先進水平,并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的城市規劃更是將封建經濟推向了頂峰。宋代開始的由封閉型轉向前期開放型城市變革在明清時期更加成熟,城市規劃也由自上而下規劃轉為規劃建設和自下而上的自發建設想融合,即具有兩重性。可以說此時的城市更加靈活,能更好的為市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