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天”,即客體存在的宇宙、自然及其規律;所謂“人”,即主體存在的社會、人生及其規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有共同的規律性和哲理性。“天人合一”的環境觀念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選址與營建,具體反映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強調人為營造應與所處自然環境協調適應。這一觀念早在周代就十分明確。《詩經·小雅·斯干》在記述周朝貴族宮室如何建在山水環抱中時,就有“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描寫。其后歷代文人墨客描寫建筑與自然環境關系的詩文作品不可勝數,文學與建筑結下了不解之緣,給建筑美學以無窮靈感。
二是風水學說的廣泛應用。從建筑相地選址、環境配置,到對與周圍自然環境協調的宏觀把握,以至家居陳設等局部關系,所有建筑空間環境各要素都囊括在風水學說之中,互有對應,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天人合一”人居環境觀照體系。
許多遺留至今的寺廟、陵墓、民居等古建筑,如北京潭柘寺、十三陵、爨底下村,陜西黃帝陵、乾陵,四川閬中古城,等等,多是在風水學說的指導下選地建成的,展示了豐富而特色鮮明的“風水寶地”營建范例。
三是山水城市的創造與發展。在世界城市建設史上,中國的山水城市是獨具特色、別有風格的。中國的傳統城鎮、鄉村聚落幾乎無不與“山水”有著密切的關系。
孔子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被賦予人的感情,寄托了人生意義,山水城市也成為最理想的居住之所。山、水、城共生共榮的生態特征和審美屬性,同當今所提倡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是十分相似的。
四是崇尚自然的環境美學觀。在崇尚天道自然的觀念影響下,中國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作為審美的觀照對象。中國建筑環境的美學觀也因山水美學的發展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建筑環境在氣質上追求平和、寧靜、雅致、含蓄,天然而不造作,奇異而不張狂,最集中的體現便是中國的自然式園林,其“寫于自然,高于自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美的創造是無與倫比的。其審美過程,就是追求象外之象,觸景生情、由情生意、因意生德,從欣賞自然之美達至人的精神境界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