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民居建筑始終與民眾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共同影響下,展示著民眾的民間智慧與處世哲學。
在中國“天人合一”的認知框架中,中國傳統民居遵循著最為原始、樸素的建筑理念,完成了基于個人體驗的文化及審美建構。民居設計與自然的水乳交融,體現了人們對于自然的尊重及“順勢而為”。
如建筑設計中依循“用虛不必用實”與“虛實結合”的理念,綜合考慮形狀、色彩、材料等元素,注重“水、石、植物、建筑”等元素的“交融共生”,以期達到最優效果,民居內部的設計則更為注重舒適性與經濟性。
此外,傳統民居建筑材料也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則,多選用天然材料,如土、石、木、竹等,傳達出“因地制宜”“順天應時”的哲學理念。即使是那些取自天然,絲毫未經雕琢的材料,人們依舊能夠取其質樸稚拙之意味,建造裝飾房屋。
在“詩意的棲居”理念指引下,人們追求傳統民居的“人文性”,除了會選擇更符合民居建筑整體氣質的材料之外,還會積極借鑒古代建筑形式,“古為今用”,實現民居建筑與地域文化的有機結合,甚至有時還會考慮到陰陽交互、虛實相生的理論。
此理論本源自虛實相生、陰陽辯證的道家學說,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得以發展。其在傳統民居建筑中的運用,表達了一種“大道至簡”的美學境界,蘊深意于市井凡俗,寄哲思于家長里短,這種看似簡單與不刻意的精致,實則寄寓了人們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進入21世紀以后,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流動與變遷,越來越多的傳統民居被列入文化遺產名錄,人們慕名而至,欣賞古人的居住空間與建筑智慧。傳統民居以風格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點,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在感受不同地域民居傳統的同時,人們也在對民居文化的“體驗”中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樣性,這種文化“體驗”不僅能夠增強社會主義多民族國家文化的建構力量,也可彰顯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與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