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地處隴中黃土高原中部。東接通渭縣,南連武山、漳縣,西鄰渭源縣,北靠安定區。隸屬甘肅省定西市。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這里燦爛的飲食文化。
光是小吃,在選材用料和形式上的區別就有幾十甚至上百的不同種類,但常見的,較受大眾喜愛的也有十幾種。在隴西,大街小巷盡是美食小吃店,當地人將它們作為每日的主食、茶點,而外地的游客則將它們視為饕餮盛宴。
可能您要問了,那如何才能一次性就品嘗到足夠多的隴西美食呢?在這里啊,就要給大家推薦一個好吃又好逛的地方--隴西龍宮步行街。在您參觀游覽完李家龍宮之后,徑直向西走就到了這條匯聚了大部分隴西美食的步行街了。
久為重鎮的隴西在飲食方面也是十分的講究,但如今快餐化的年代也就省去了很多繁瑣的禮儀,講究的就是直接了當,一大碗的擺在你面前,吃就是了。一份甜粽軟糯適口,少許的蜂蜜打開味蕾的速度超乎你的想象。若不是還有那么多美食在誘惑著,吃它幾大碗絕不在話下。
釀皮子(西北話讀rang皮子)是比較典型的西北美食,整個甘肅地區幾乎都有它的身影存在,但每個地方又不盡相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道美食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不同的原材料品種,不同的水源和不同的配料方式,雖然都是一個東西,但做出來的味道卻大不相同。與中原地區的涼皮很像,但是真的是兩種產物。
稍作重點的介紹一下這道神奇的美食,為什么說神奇,是因為真的在別的地方我沒有品嘗過甚至沒有看到過。它叫做--蕎粉。蕎粉用蕎麥面為主要原料。先說制粉面,將蕎麥用水噴濕,搓破皮,倒入盆內清水中揉搓慢洗,然后用細籮濾去黑色的皮,在盆中沉淀,倒去浮水,晾曬干,粉面制成。再說撒粉。將粉面溶入適量清水中,做成粉芡。鍋內注水適量,燒沸,搟面杖攪動,木勺舀粉芡慢慢溜入鍋內旋渦,如此反復,由稀而稠。蕎粉質量的高低,關鍵功夫在燒鍋的火候、溜粉芡的速度和攪拌的力度。以柔軟、透明、色正為佳品。
隴西臘肉是著名的地方特產。隴西臘肉風味獨特,肥肉晶瑩如白玉,肥而不膩,瘦肉紅潤似桃花,瘦而不柴,咸淡適中,是西北人喜歡的臘制食品。隴西臘肉因質優味美聞名遐邇,故而隴西被譽為"中國臘肉之鄉"。歷史上由于隴西特殊的建置和商貿環境,歷代駐節隴西的朝廷命官、自然帶來一些各地的上乘廚師,將天南海北、風格各異的官邸菜、宮廷菜傳入隴西,與隴西傳統菜式相結合、兼收并蓄,積千百年來的經驗,不斷創新發展,使鞏昌菜式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隴西臘肉系列菜,成為當地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宴請賓朋的常規菜肴。
燒雞粉顏色翠綠,口感嫩滑。當然,吃的時候我是偏重于湯的。燒雞粉的湯要用土雞燉制。熬出特有的新鮮的雞湯美味。而關于這道菜,竟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在古時候,到底是哪個朝代我忘記了,前段時間還記得。是不是得了健忘癥?呵呵,繼續。那時隴西城里有家員外,該員外喜歡吃菠菜、雞肉等。該員外生有一女,漂亮溫柔,卻單單喜歡上了自家的廚師,惹得那員外分外惱火。但自己的女兒在這件事上寧死不讓,員外也奈何不得。看著自己的女兒不聽自己的勸告,員外很是苦惱。
忽一日,員外想出一個主意,遂把廚師和女兒叫來,指這自己的那些珍珠翡翠金銀對他們說,你廚師不是很有本事嗎,那你只要能把這些東西做成美味,我吃了之后。我同意把女兒嫁給你。廚師和女兒聽后,很是苦悶。經過一夜苦思,廚師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找來菠菜洗凈,然后搓爛,擠出菠菜汁。再用菠菜汁水和淀粉攪拌,作成了翠綠滑嫩的綠粉。然后煮了雞蛋,燉了雞燙。翠綠的菠菜粉猶如翡翠,蛋黃蛋清好比金銀,加上醇厚的雞湯,成了美味。員外吃了之后大喜,于是有情人終成眷屬。
西北人的面食以筋勁有力、色香味全著稱。一道面就是一種生活樂趣,一道面同樣也代表了一種生活態度。西北面食種類頗多、明目頗繁,各個地區更是特色雜陳、花樣百變,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中國的面食“甘肅最多樣、西北最特色”。而以美食城著稱的甘肅隴西就尤為著名了,而饸饹面當屬隴西第一面了。饸饹面古稱"河漏",又稱"活絡",傳說,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指專人對全國風味小吃進行統計上報,而"河漏"也被作為其中一種上報朝延。一天,康熙尋吃名吃時,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隨命人做好食之。吃后對其獨特的風味贊不絕口。但因名字“河漏”之諧音與治理河道不協調,心中不快,揮筆把“河漏”改為“饸饹”,由此這道風味俱佳的特色面食正式得名了。據《隴西縣志》記載:饸饹面相傳是在明朝永樂年間由陜西郃陽縣(今合陽)傳入隴西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由于“郃”字與“饸”字是異字諧音而得名。
甜胚子,在西北人的眼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道甜品或是消暑解渴的飲品。通常來說,很多人會把甜胚子與醪糟混淆,二者的不同在于用料選擇上醪糟相比甜胚子來說單一一些,而甜胚子是與糯米甜酒一桶制成。
濾出的甜酒度數很低,喝起來甜甜的,微微有一點發酵后的酒精味道。
走在步行街上,各式的小吃和美食琳瑯滿目,而在這其中,有一家店的招牌深深的吸引住了我,這就是“一顆印”。傳統意義上來說,一顆印屬建筑用語,是中國民間的一種建筑風俗。流行于陜西、安徽、云南等地。而當我在隴西再次看到這三個字時,才使得我大開眼界。
香氣襲人的店鋪門前一口四方的蒸鍋被蒸汽籠罩著,整整齊齊的碼放著三十六枚拳頭大小的包子。而這個包子就叫做一顆印,可能您想了,這包子的形狀就像一枚大大的印章,所以喚作此名,其實不然,這奧秘啊,還在這包子其中。
發面的包子熱氣騰騰,淋上西北人愛吃的辣子,你就可以大快朵頤了,細心的你可能早就發現這包子的餡料是由韭菜和臘肉制成,那這韭菜和臘肉和一顆印又有什么關系呢?
直到咬上一口才發現其中奧秘,整個包子的內陷只有一塊兒大大的臘肉,并沒有像其他的內陷一樣將肉切碎攪拌,而是整塊臘肉放入其中,而這臘肉的形狀才是一枚印章的形狀。相傳當地人因其寓意甚好便多在趕考、求學之前食之討個吉利。
隴西還有一些傳統名菜,這和隴西地方歷史是分不開的。漢、唐遠矣,在菜肴上有什么獨特風味難以楷考。從元初到清末600年間,隴西在甘肅政治經濟上是個持續發展時期,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業沖衡,顯赫官吏,大商富賈云集,形成內陸名城,無論小吃大菜,都受一定影響,發展本地的,吸收外來的,積累年久,融匯成具有地方民族的獨特風味。清末隴西筵席就有滿席、漢席之分。羊十道(用一只羊不同部位的肉做一桌菜,計十道菜、十種花樣、十種風味)、臘羊肉當是從回族吃法傳來。漢席有水八碗、八碗、全十道、十二體(八碗四盤)、十四體、十八體、二十四體之分。水八碗是最簡單便宜的筵席,葷素菜各半。十二體是當地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宴請賓客的通常規格。葷多于素,葷素、熱涼、蒸妙搭配,交錯進膳,酸辣咸甜麻,五味俱全。開席之前有酥合子(或糕點),名為“下馬點心”。配有糯米醛糟湯或銀耳構祀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