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備受海內外關注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保護性發掘已經進行了一個半月。此次發掘是如何進行的?已有哪些考古發現?普通公眾是否可以參與?
10日上午,筆者趕到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清理發掘現場,進行實地探訪……五層鐵篩過濾、肉眼精挑細選、顯微鏡下再檢查……寧可錯揀一千,不可漏掉一粒,發掘的精細、縝密,讓人嘆為觀止。
8月10日北京市的最高氣溫是32℃,黑色防雨遮陽棚遮蓋下的清理發掘現場又悶又熱,人在里面站一會兒都會流汗。在發掘現場下部約兩平米大小的發掘區,發掘隊領隊、年近50的中科院古脊所副所長高星蹲在地上,右手持小鏟、左手拿毛刷,正小心翼翼地清理石縫間的沙土,生怕碰壞了什么“寶貝”。
“第1地點是周口店遺址群最重要的地點,一沙一石都蘊含著豐富的科學信息。”高星研究員站起身,邊擦汗邊說,“這次搶救性清理發掘是從6月24日正式開始的,至7月13日完成了猿人洞西壁剖面發掘區的布方、地形測量和第1-10水平層(每20公分為一個水平層)的清理發掘任務。”
據他介紹,7月13日晚22時左右,猿人洞西剖面已開裂的危巖體發生局部坍塌,原始體量約為20立方米,主要為第三層的堆積物。針對這一情況,發掘隊暫停剖面上的發掘,從7月14日至31日轉入清除洞內坍塌掉落的土石,將堆積物中的科學材料搶救清理出來,恢復猿人洞的原貌。目前洞內坍塌堆積體的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
在地勢稍高的整理區,1名工作人員正坐在小馬扎上,用三層鐵篩子篩發掘出來的東西:“通過層層篩選,把大的東西運到下面清理、分析、加固修復;從留在鐵篩中的東西中,挑選出明顯的化石標本保存;篩下去的微細沙土也不能扔——要裝進袋子中運到下面,再進行水洗篩選。”
在第1地點腳下的水洗篩選處,筆者看到,在一個鐵架子上放著摞在一起的兩層鐵篩子(其網眼更為細密),里面放著從上面運下來的沙土,戴塑料手套的工作人員一邊攪拌一邊沖洗;留在篩子中的沙粒則交給下一撥——張曉凌、張樂兩名女博士和王老師,在沙礫中仔細辨別,把看似化石的東西用鑷子夾出來,放到方盒子里晾干,再裝進白色小塑料袋里——上面不僅有編號碼,還標識著出土的位置、水平層。
“一篩子沙礫要揀半小時左右,我們是‘寧可錯揀一千,不可漏掉一粒’。”張曉凌笑著說。這還僅僅是野外的清理、篩檢。在旁邊的一個大工作間里,中科院古脊所的研究生儀明潔,正借助顯微鏡在更為微細的沙土中挑選“寶貝”。“這還不是最后一道——這臺顯微鏡放大倍數不夠,挑選后的沙土還要帶回所里的實驗室,再進行挑選。”“由于我們是保護性發掘,清理發掘工作比以前要更為精細、縝密,一粒沙子也不能放過。”高星說。
獼猴上頜骨、熊犬齒、石錘……新發掘的化石和遺存將使人們告別“盲人摸象”,有望繪制出數十萬年間北京人生活的完整圖景。如此細密的層層篩檢,40多天的清理發掘都發現了哪些“寶貝”?
在儀明潔挑選化石的工作間里,筆者看到,靠南墻的地下擺放著一長溜方形塑料盒,盒子里是塊頭較大的物品:化石、石制品、含化石角礫等;桌子上擺放的幾個塑料盒里,則是裝在白色塑料袋里的小一些的動物化石和石制品,以及灰燼等。
“目前發掘的‘寶貝’還是相當多的。”據高星介紹,這些化石和文化遺存主要出土于堆積體的上部。脊椎動物化石有近千件,其中大多為小型嚙齒類、食蟲類和鳥類化石;大中型動物化石材料基本為殘破的牙齒、肢骨等。經初步鑒定,出土動物化石種類包括獼猴(上頜骨1件)、熊(完整犬齒1件、臼齒1件)、鹿(上頜骨2件及零散牙齒數枚)、鬣狗(糞化石多枚)、嚙齒類(上下頜及零散牙齒、肢骨等多件),以及食蟲類(上下頜及零散牙齒數件)、鳥類(上下頜及零散牙齒、肢骨等多件),等。
在石制品方面,目前已經發現人工性質明確的石核5件(錘擊石核3件,砸擊石核2件)、石片37件、石錘5件、刮削器5件、砍砸器2件、斷塊6件,以及疑似石制品118件。此外,還出土了灰燼、燒骨、炭屑等一些可能的文化遺物、遺跡。目前出土的東西跟以前的考古發現有何異同?是否會據此得出新的科學論斷,改寫北京猿人的歷史?
“我們此次發現的這些材料雖然大部分跟以前的一樣,但這次的發現所含的科學信息更多、更完備,包括它們確切的層位、坐標位置等等,這是以前的技術條件所不具備的。這對于我們研究遺址的形成,以及當時人類怎樣利用遺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高星說,隨著發掘向堆積體下部的深入,發現新的動物種類、新的解剖部位等,都是可能的——這些將是對此前發現的重要補充。
“以前發現的幾十萬件文化遺存,也只是局部的發現,只是當時的人類生產生活在某些部位留下的東西。我們發掘的面積越大、得到的數據越多,材料就越豐富。”高星打了個比方,就如同盲人摸象,只有了解的部位多了,才能更完整、準確地知道大象是怎么回事。“北京猿人在這里生活大概從六七十萬年前到三四十萬年前,但期間是否一直在這里生存?在數十萬年中其生產、生活和周圍環境、氣候條件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我們希望通過這次系統性的多學科協作,通過對已經和將要發現的材料進行深入的測試、分析、研究,繪制出數十萬年間北京人生活的完整圖景,同時也對‘北京人是否會用火’等尚存疑問的關鍵問題做出令人信服的結論。”“發掘工作大約到10月份結束,但測試、研究大約需要兩年時間。”高星表示,周口店是“科學的寶地”,任何材料都有它的科學價值。“得出的信息和結論要更加科學、準確,不能讓人覺得似是而非——這是我們追求的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