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建筑風格的特點頗有地域性特征:退臺四坡頂,穹窿頂,深褐色、灰綠色等深色板巖磚,外墻以暖色調(diào)小規(guī)格面磚貼面;三段式色彩,以深色天然巖板材為基座,中段以暖色調(diào)小規(guī)格較高檔外墻筑磚貼面,上段為淺色調(diào),頂部以小坡頂現(xiàn)代歐式屋頂,大量運用現(xiàn)代簡約裝飾,如∶玻璃幕墻、鐵花欄桿、寶瓶狀女兒墻;幾何線條修飾,色彩明快跳躍,外立面簡潔流暢,以波浪、架廊式挑板或裝飾線、帶、塊等異型屋頂為特征,立面立體層次感較強,外飄窗臺外挑陽臺或內(nèi)置陽臺,合理運用色塊色帶處理等等。
今天就為大家整理了廣西十大必打卡古建筑,值得收藏~
一、陽朔西街建筑群
西街是陽朔最有歷史的街道。西街始建于1674年,它東臨漓江,直對東嶺,西對膏澤峰,旁靠碧蓮峰,寬約8米,長近800米的路面,用本地產(chǎn)的檳榔紋大理石鋪成,暗青油亮,兩旁是清代遺留的低矮磚瓦房,白粉墻紅窗,透著嶺南建筑的古樸典雅。早期的西街沒有現(xiàn)在這么長。它的得名緣由其地理位置。陽朔縣城在元代至正年間筑成石頭城墻后,以縣衙前的街為署前街,與從東到西的一條橫街相接,往南至碧蓮峰下一段則為小巷,東邊一段通漓江邊城墻,與南街相接,后來把這一帶通稱為十字街,往西街一段最長則叫西街。
二、真武閣
真武閣在容縣城東繡江北岸一座石臺上,建于明萬歷元年(1573)。登閣遠望,隔著南岸廣闊的平原,東南山嶺巍然矗立,氣勢雄壯。閣本身高13米,加上臺高近20米。著名詩人元結(jié)到容縣都督府任容管經(jīng)略使,在容州城東筑經(jīng)略臺,用以操練兵士,游觀風光。明朝初年在經(jīng)略臺上建真武廟,明萬歷元年(1573年)將真武閣廟增建成三層樓閣,這就是現(xiàn)在的真武閣。
三、程陽風雨橋
程陽風雨橋,又叫永濟橋、盤龍橋,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三江縣城古宜鎮(zhèn)的北面20公里處林溪鎮(zhèn),是廣西壯族地區(qū)眾多具有侗族韻味的石結(jié)構(gòu)古橋之一,這座橫跨林溪河的木石結(jié)構(gòu)大橋,建于1912年,全長64.4米,寬3.4米,高10.6米,河中有五個石砌大墩,橋面架杉木,鋪木板。
四、靖江王城
靖江王城坐落于桂林市漓江西岸,是明朝藩王靖江王朱守謙的藩王府,始建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洪武二十五(公元1392年)年建成,靖江王城外圍有國內(nèi)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墻。由于靖江王城地處桂林市城市中心地區(qū),因而有“閱盡王城知桂林”之說。
五、恭城文廟
文廟始建于1477年,是為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而建的圣廟。整座廟宇氣勢恢宏,是迄今廣西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式明代建筑。位于桂林市恭城縣西山南麓,是廣西保存最完整的孔廟、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四大孔廟之一。
六、揚美古鎮(zhèn)
揚美古鎮(zhèn),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首府南寧市的西南部,始建于宋代,繁榮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自建鎮(zhèn)到民國年間,一直是近百公里范圍的商品集散地,繁榮一時,素有“小南寧”之稱。揚美是南寧市明清古建筑保留得最為完整的地方,保留下來的文化遺產(chǎn)遍布全鎮(zhèn),現(xiàn)有二百多處,大多分布在古鎮(zhèn)內(nèi)的各街巷里,特色鮮明的明清民居有的還完好無損,因此今天又得名“揚美古鎮(zhèn)”。
七、梧州龍母廟
梧州龍母廟位于市城北桂江東岸,桂林路北端,始建于北宋初年,明萬歷、清康熙、雍正年間曾重修,是一座廣西少有保存至今的,具有宋代建筑風格的文物古跡,有很高的歷史、旅游價值。正殿雄偉莊嚴、雕梁畫棟,前座正殿中供奉著龍母像,善男信女們多到此殿朝拜,以祈龍母賜福庇佑,故正殿前庭,一年四季香火不斷。
八、馬胖鼓樓
馬胖鼓樓,位于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八江鄉(xiāng)馬胖寨,距縣城26公里。樓呈寶塔形,由4根長13米、腰圍近2米的大杉木組成長方形支柱,外加小柱和飛檐,層層疊穿而成。樓高15米,長寬11米,共9層。層層疊架,重瓴飛檐,如雄鷹展翅。樓檐雕龍繪鳳,畫花飾錦,細致精美。樓頂尖處,塑有象征吉祥的千年鶴。除4根象征四季平安的高大主柱之外,在主柱構(gòu)成的正方形對角和邊線的延長線上,還有24根粗大的、也成正方形排列的邊柱。28根柱子的墊臺,都是用上等青石制成,并刻有生動形象的圖案,充分體現(xiàn)了侗族建筑藝術(shù)的高超。
九、黃姚古鎮(zhèn)
黃姚古鎮(zhèn)位于廣西賀州昭平縣東北部,黃姚古鎮(zhèn)方圓3.6公里,屬喀斯特地貌。發(fā)祥于宋朝年間,有著近1000年歷史。自然景觀有八大景二十四小景;保存有寺觀廟祠20多座,亭臺樓閣10多處,多為明清建筑。著名的景點有廣西省工委舊址,古戲臺,安樂寺等。
十、岑氏古建筑群
西林縣明、清岑氏古建筑群位于西林縣城東約50公里的那勞鄉(xiāng)那勞村內(nèi),西林岑氏建筑群不僅是桂西、桂西北壯族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延續(xù)時間最長、影響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建筑群。而且村落、組群布局、建筑形式等方面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基礎(chǔ)上,廣泛吸收先進的漢族建筑文化,是壯、漢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結(jié)晶,從建筑文化側(cè)面反映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