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相比于今天,古代人的生活節奏比較慢,但事實上古代的“上班”制度,在某些層面上來說,要比現代更加艱辛和殘酷。
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下歷史,看看古代職場與現代職場存在哪些不同。
上班時間
春秋時期齊國官員就有:“雞既鳴矣,朝既盈矣”;“東方明矣,朝即昌矣”(《詩經·雞鳴》),在古代,沒有朝九晚五,只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們依靠雞鳴來判定上班時間,而公雞一般五點打鳴。所以從春秋開始,古人就五點起床,卯時上班,即五點到七點間到單位簽到,所以古代上班簽到就叫“點卯”。
古代官員以“清、慎、勤”為原則,“勤”的起碼要求,如果遲到,輕則發錢,重則挨打,并且只能現場打卡,相比現在的各種彈性工作制,以及釘釘之類的軟件遠程打卡,也是非常幸福了。
通勤工具
所謂“夙興夜寐”,上朝理事,不敢懈怠。但皇帝都住在宮里,起個早還不算什么,遇到居住地離上班地太遠的大臣,上個班還真是披星戴月。
古代官員的代步工具,最早為牛拉的車,后為馬拉的車,再后來,才發展為人抬的轎。正史中,一般都有《輿服志》章節。輿,即車、輦、轎、座駕。什么級別的官,享受什么等級的座駕,都有詳細規定。
如唐宋至明清時期,比較流行的有騎馬和坐轎子。但坐轎子上班,一般以文職官員和年長者為主,武官一般騎馬,以保持尚武精神。這也是“文官坐轎,武官騎馬”的由來。但文官也不是誰都可以坐轎子的,在明代的三品以上,三品以下官員還是要騎馬上班,即所謂“三品乘轎,四品騎馬”一說。
不像現在,大家都趕著交通方便的地方住或者上班,一趟地鐵出門就到公司樓下,而且省去了騎馬坐轎的顛簸,現代人的幸福感,幾塊錢的地鐵就能給。
加班制度
最早在《漢書》當中就有記載:“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日班算一天,夜班算半天,一個月下來,相當于工作了四十五天。
在唐代國都長安的官署里,共有內官員兩千六百多人,他們又分為常參官和十分參官,常參官是每天直接把作業匯報給皇帝的人,這些官員每天早晨六點半到八點半要先開個晨會,也便是傳說中的早朝。
開完會今后,再各自回到崗位上,一般要處理公事到下午三點多才干下班。核算下來,每日作業時間差不多也是八小時。
但明面上的八小時,并不代表下班就可以走人,唐代早就形成了“夜直”準則,大臣們也要上夜班。一些勤勞的官員回到家中時都已是入夜。關鍵是古代沒有雙休制,幾乎都是全年無休。
古代人休息時間很少,相較于更加人性化的現代,很多園區和企業都在提倡健康辦公的理念,通過制度或者辦公環境的改變來改善員工的工作條件,像一些黑科技的使用,在周邊或者屋頂設置花園天臺供散心等等,以便效率更好的提升。
十年寒窗苦讀換來走向權力之巔的機會。古人用真實存在的故事完美闡釋了榮耀背后的孤獨。而這份孤獨,恐怕也只有他們自己能懂。
我們常覺得自己是悲催上班族,但看似表面光鮮的古人們,實際背后付出的代價,也絕非現代人可以想象,所以,時代發展產出的先進工作方式,也更值得現代人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