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四項近期商代考古的最新進展和研究成果,其中,既有商代都城遺址,也有方國城邑遺址,既有商王朝核心區研究新進展,也有周邊區域考古學文化新發現,對深刻研究闡釋商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河南安陽洹北商城
“郭城”考古新發現中晚商時期聚落功能的演變
洹北商城位于河南省安陽市,為商代中期的都城遺址。自1999年發現以來,國家文物局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部門持續開展考古工作,已發現宮城、一號和二號宮殿建筑基址以及多處鑄銅、制骨、制陶手工業作坊等重要遺跡。2022年至2023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重點對洹北商城“郭城”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新發現新認識。
“此次工作局部解剖發掘了洹北商城東、西“郭城”,基本確認“郭城”是由城壕構成,以往推斷的夯土城墻基槽實際為壕溝。東、西城壕寬度在9米至13米之間,目前已知最大深度為6.57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毓靈介紹。
西城壕發掘
城壕東南拐角的發掘
部分城壕的坡岸專門夯土加固,城壕內部發現反復淤積和清淤的痕跡。東城壕上勘探發現兩處明顯收窄、變淺之處,初步推測應是出入洹北商城的通道。通道寬約21.5米,外側發現夯土窄墻及立柱,推斷可能存在橫跨城壕的橋梁設施。在“郭城”東南拐角處,發現一條殷墟時期的大型祭祀溝,長達19.36米,溝內堆疊了3層人骨及動物骨骼,初步清理出完整的人骨3具,以及肢解的牛骨、豬骨、馬骨、鳥骨等,經動物考古學家辨認至少分屬17個動物個體。考古勘探還發現不同時期的道路遺跡穿過城壕,為探討洹北商城內外部交通路網提供了重要線索。
洹北商城遺址“郭城”考古新發現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界對于城市形態的認識,發掘者認為“郭城”應為城壕而不是城墻。城壕上發現的通道以及不同時期的道路遺跡,有助于進一步深入認識洹北商城城市布局。
“殷墟時期的大型祭祀溝疊壓在城壕之上,表明晚商時期該區域功能已發生變化,是中晚商時期聚落功能演變的生動例證。”有關專家表示。
河北四項商代遺址考古發現
填補了太行山東麓商周考古的空白
河北南部為商代王畿重地,中北部為商王朝重要戰略地帶。近年來,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機構聯合開展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武安趙窯遺址為一處中商時期聚落,面積約為22萬平方米,發現墓葬、道路、環壕、陶窯、石砌水道和成排分布的房址等遺跡。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魏曙光介紹,其中房屋(編號VF5)發現室內熱力循環結構,可能為火炕的較早形態。居址中出土卜甲、原始青瓷片、仿銅陶器、骨雕鳳鳥紋笄等一批高等級器物,墓葬主要有腰坑、殉狗、俯身葬等商式墓葬的特點。在銅器與陶器上發現“↑”形符號,推測趙窯遺址可能為商代“矢族”的中心聚落。
車馬坑
欒城周家莊遺址為一處晚商時期墓地,發現17座墓葬,其中2座為帶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墓葬可分為西、中、東三組,普遍有殉狗,少量殉人,大型墓葬居中,小型墓葬分居兩側,形成以大墓為中心的布局。
靈壽西木佛遺址為一處晚商至西周時期聚落,發現20余座墓葬、殉牲坑和水井等遺跡,進一步完善了太行山東麓冀中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編年體系,還原了商代社會生活圖景。
淶水張家洼遺址為一處商周之際的中型聚落,發現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出土各類器物300余件,顯示了周人取代商王朝建立政權之后,該地區土著人群與新遷來的周人、殷遺民共存的態勢,也是西周燕國建立之初地緣政治格局的反映。
專家認為,趙窯遺址的中晚商時期多層次的聚落布局、西木佛遺址商周之際的車馬坑、周家莊遺址商代“甲”字形大墓、張家洼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體現了從商代早期流行居葬合一制度至商晚期獨立墓葬區的轉變,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太行山東麓商周考古的空白,是復原商王朝政治治理和防御體系重要實物資料。
陜西清澗寨溝遺址
陜北地區迄今為止發現規模最大數量最多
的高等級貴族墓葬
寨溝遺址位于陜西省榆林市清澗縣,是一處商代晚期李家崖文化聚落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2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相關單位,以寨溝遺址為中心,開展了系列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獲。
“在寨溝遺址及周邊約300萬平方米區域內的11個山峁上,分別發現了大型夯土建筑、大型墓葬、小型墓地、鑄銅遺存等多種類型的功能區,它們以大型夯土建筑所在的寨塬蓋地點為中心,分列不同山峁,功能上彼此互補。”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孫戰偉介紹,其中,共發現9處商代晚期的高等級貴族墓地,包括7座“甲”字形墓葬,均為南北向分布,是陜北地區迄今為止發現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高等級貴族墓葬,當屬于方國一級的墓葬。后劉家塔長梁墓地共發現4座商代墓葬,南北向排列布局。M1為“甲”字形墓,位于墓地最北邊,M2、M3、M4為均豎穴土坑墓,依次向南分布。墓葬出土各類隨葬品200余件,考古發掘出土了完整的銅車馬器組合、燕形鑲綠松石銅帶扣、嵌綠松石獸面紋骨柶、云形金耳飾,以及銅鏃、銅斧、海貝、玉器、鱷魚骨板等各類隨葬品。
寨塬蓋夯土建筑區發掘
甲骨文記載商代晚期在商王朝的北部和西部存在七十余個方國,它們與中原的殷墟遙遙相望,共同組成了商王朝政治版圖。晉陜高原地區是商代方國分布較為集中的區域,寨溝遺址的發現揭示了陜北地區一處商代晚期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和區域政治的中心。
“科學的考古發掘填補了這一區域田野考古材料的空白,對于研究殷墟時期商代政治版圖和政治地理結構,商文化核心區域與北部邊緣地帶的交流互動具有重要意義。”專家表示。
北京豐臺新宮遺址
一處重要的大坨頭文化遺址
新宮遺址位于北京市豐臺區,是一處夏商時期聚落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1至2022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對新宮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調查、發掘,取得重要發現。
“遺址的主體內涵為大坨頭文化聚落遺址,碳十四測年顯示年代為公元前1500至公元前1300年,此外還發現一些晚商至西周時期的遺存。”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韓鴻業介紹。
豐臺新宮青銅時代聚落遺址正射影像
大坨頭文化聚落由內、外兩重環壕圍合,外環壕直徑142至155米,寬8至12米,圍合面積約1.7萬平方米。內環壕直徑70至72米,寬約18米,圍合面積約0.4萬平方米。在內環壕內、內外環壕之間均發現有灰坑、窖穴、房址等遺跡。環壕聚落外東南方向發現27座豎穴土坑墓葬,布局規律,墓葬方向一致,部分墓葬還出土了靴形足彩陶尊等彩繪陶器、玉玦、綠松石項鏈、紅瑪瑙串珠、扣針形帶翼喇叭口金耳環等隨葬品,顯示了墓主較高的地位等級。穩定同位素結果顯示,新宮遺址人群的食性以粟為主,肉食水平略高于二里頭遺址人群,并且不同等級墓葬的墓主人之間飲食結構差異不大。該墓地的發現,對于研究大坨頭文化的時空范圍、人群與族屬、喪葬習俗等提供了實物資料。
專家認為,新宮遺址是一處重要的大坨頭文化遺址,也是目前北京地區發現最早的青銅時代聚落遺址之一,新宮遺址大坨頭文化遺存顯示了中原地區、歐亞草原多種文化因素的影響,生動再現了青銅時代燕山南北與北方草原地帶文化和人群交流交融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