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金榜題名”都是每位考生的夢想,“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對他們來說,考試結果的揭曉是人生的重要時刻。如今,考生們可以從網絡上查到自己的錄取結果,學校也會寄出意義非凡的錄取通知書,那么,古代科舉考試究竟采用什么方法來公布結果呢?
唐代開始以“金榜”公布名單
古代科舉考試的結果主要通過“放榜”的形式公布,也是“金榜題名”這一成語的來源。放榜也稱“放牓”,即通過張貼榜文的形式公布考試錄取結果。
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建立完善,《新唐書·選舉志上》記載了唐代科舉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明經科和進士科最為重要,前者考經文(“帖經”)及時策,后者主要考詩賦。進士科發榜的時候,榜文會張貼在禮部南院(貢院的東墻)上,這張榜由四張豎著的黃紙寫成,因此稱為“金榜”。唐代以后,各朝代基本延續了張貼“金榜”的發榜方式,只不過隨著錄取人數的增加,紙張數也隨之增加了。
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確立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每級考試的結果都會發榜。清代的鄉試是省內考試,也是淘汰率極高的一個環節,其放榜過程也是萬眾矚目。據《清稗類鈔》載,清代鄉試榜單公布時,“每寫一名,易滿堂燈燭一次。至是時而人聲嘈雜,如鼎沸,如火警,如亂兵之入城,如夕鴉之歸林”。由此可見,這一過程頗具懸念性與儀式感,每寫一個名字,都要更換一下屋里的紅燭,而屋外等著看榜的圍觀群眾更是心潮澎湃。
皇帝親自“唱名”宣布殿試結果
宋代錄取通知書“以素綾為軸,貼以金花”,稱為“金花帖子”。明清時期則將錄取通知書稱為“捷報”,上面會寫上中舉人的姓名以及考取的名次,由專門的報錄人敲鑼打鼓地送到中舉人的家中。
不光有錄取通知書,為了表示對殿試的重視,古代還會采取由皇帝親自“臨軒唱名”的方式公布考試結果。雍熙二年(984),共得進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這一舉措突顯了皇帝對科舉選才的重視。自此以后,皇帝臨軒唱名賜第之制一直延續下來,其儀式也逐漸制度化。
隨著后來錄取進士人數的增加,再由皇帝一一唱名不太現實,就改成了皇帝象征性地呼出前三名的進士,即狀元、榜眼和探花,其余的由官員代為傳喚,稱為“傳臚”或“臚傳”。
官方編纂名冊以表彰進士
經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進士,是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然而,固定張貼的“金榜”、送達到家的“榜帖”乃至皇帝在殿上的呼名,都沒辦法將他們的名字傳遍各地,于是便有了刊印的“進士名錄”。
明清時,則由禮部刊刻官方的《進士登科錄》,上面包括玉音、榮恩次第、進士家狀、御制策問及進士對策五部分,內容主要是皇帝的圣旨、進士們的個人和家庭基本情況以及殿試的試題和前三名的回答等。《登科錄》刊刻完成后,先呈交給皇帝御覽,之后除頒發給該科進士外,還要發給在朝官員每人一份。此外禮部還會在北京孔廟內立碑,刻上每科進士的姓名,稱為“進士題名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