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儒學”、“儒家”、“儒教”概念我們要分清楚。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需要區分開來。
“儒教以皇天、上帝、社稷、寢廟、山林、名川、星辰、先祖、風雨雷電、湖海之祀”。為儒教的神祇。各種著名的人物,也都可以作為儒教的神祇。但必須得到國家的認可,納入祀典。否則被認為是“淫祀”,即超出規定的祭祀。
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禮為本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以詩書禮樂易春秋設教依照儒教的祭祀制度,只有天子可以祭天,祭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所有的神祇。而諸侯不能祭天,只能祭祀處于自己境內的名山大川。普通百姓,能夠祭祀的公神就更少,除了灶神,幾乎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
儒教神話體系:
昊天上帝:又稱皇天上帝、天帝、老天爺等。主宰宇宙萬物的神,歷代王朝及儒教的至高神,代表天或者等同于天。君王是昊天上帝之嫡長子,其權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稱天子。
五方上帝: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又稱為五帝、五方天帝、五方天神等。
北極:天帝的另一象征,天帝居所。(后來被理學家反對摒棄)
北斗:北斗七星分別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
南斗:南斗六星分別為天府星、天梁星、天機星、天同星、天相星、七殺星。
七曜:日、月、歲星、熒惑星、鎮星、太白星、辰星。
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與二十八宿星座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二十八宿:黃道赤道附近二十八組星象(與道教四靈二十八宿基本相同)。
司中:司中古天神,與司命相對,與風師、雨師并列。而后神名被星相家用來命名星官。
司命:司命,神名。神話傳說中掌管人生命的神。
風伯、雨師:風伯雨師中國神話中的風神和雨神
皇地祇:道教“后土皇地祇”與之相同。
地祇神,地祇就是屬于地面上所有自然物的神化者,包含社稷神、五岳、城隍、四鎮、四海、四瀆,以及百物之神。人鬼,就是歷史上的人物死后神化的,包括先祖、先師、功臣,以及其他歷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