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官觀的建筑規格與其所供奉神仙的神階及封建帝王對道教的是否崇奉有著密切的關系。道教是多神教,有著龐大的神團體系,神仙中的長幼尊卑區別也是十分嚴格的。早在南朝梁時,著名道教學者陶弘景撰寫的《真靈位業圖》,就是專門記述道教神仙排列次序的。
根據《真靈位業圖》所記,神仙世界分為七個等級,每階設有一中位主神,左右,配有若干諸神,道教認為這些等級不同的神仙居處,也與人間帝王將相居住在不同等級的宮殿、王府、官邸是一樣的,故道教官觀的建筑也有等級差別。在世俗世界中,中國古代建筑可分為殿式建筑、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三個等級。
殿式建筑即宮殿式樣,是帝王后妃起居之處;大式建筑低于殿式建筑,不許用琉璃瓦,不許描龍畫鳳,其斗拱、屋頂、基座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限制;小式建筑即普通民房建筑。奉祀道教的天神、帝君,或受到帝王敕封的廟宇多為殿式或大式建筑,一般供奉地方神或專用于修行的小廟,除少數廟宇為大式建筑外,多為小式建筑。
例如供奉三清、四御、玉皇、五岳、真武等神仙的廟宇和殿堂多是殿式或大式建筑。奉祀東岳泰山神的岱廟,秦時作疇,漢時起宮,唐時增建,至北宋宣和年間,岱廟的規模已是殿、寢、堂、閣、門、亭、庫、館、樓、觀、廊、廡合八百一十有三楹,主殿黃瓦朱甍,回廊環繞,古柏參天,碑碣林立。其它四岳、主廟,包都是紅墻黃瓦,殿、寢、堂、閣、門、亭無所不有,與帝王宮殿無異。
另外,道教官觀的規模、規格還與歷朝帝王對道教的態度有很大關系。
建筑形式
道教宮觀多為我國傳統的群體建筑形式,即由個別的、單一的建筑相互連接組合成的建筑群。這種建筑形式從其個體來看,是低矮的、平凡的,但就其整體建筑群來講,卻是結構方正,對稱嚴謹。這種建筑形象,充分表現了嚴肅而井井有條的傳統理性精神和道教徒追求平穩、自持、安靜的審美心理。
這種以單個建筑組成的院落為單元,通過明確的軸線關系串聯成千變萬化的建筑:群體使它在嚴格的對稱布局中又有靈活多樣的變化,而且這些變化又不影響整體建筑的風格。這種有機組合成的群體建筑,一步一步地向縱深方向展開,依次遞進,突出了建筑空間的藝術效果,使其更加宏偉壯觀。北京白云觀建筑群是現存道教宮觀中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廟宇。
建筑結構
多數道教宮觀的建筑為傳統的木結構建筑,即以木架為骨干,墻壁用磚砌,用瓦蓋屋頂,而墻壁隔扇僅作為內外間隔之用,不負屋頂重量。這種木架結構是在柱頂架梁,再于梁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梁,最亡一層梁上立脊瓜柱,搭成一個木構架。
在兩組構架之間,用枋橫向連接柱的上端,在各層梁頭和脊瓜柱上再裝檁,這些檁除排列承托屋面重量的椽子外,還具有聯系構架的作用。殿式建筑在柱上和內外檐的枋上安裝斗拱,用以承托梁頭、枵頭和支撐出檐的重量,出檐越遠,斗拱的層數也越多。斗拱除負重外尚有裝飾作用,同時斗拱層數的多少也是衡量建筑等級的標準之一。
大多數殿式殿堂用斗拱建歇山重檐屋頂。屋檐伸出深遠,且向上舉折,加上鴟吻、脊飾,形成優美而多變的曲線,使本來沉重的大屋頂變得透逸典雅。尤其是在直立厚重的墻壁和殿宇下寬闊的月臺,或是崇臺的襯托下,使整個建筑顯得十分莊重和穩定;形成了一種曲與直、靜與動、剛與柔的和諧美。
建筑規制
傳統的道教大型宮的建筑規制為,中路宮觀前建影壁,然后是山門、幡桿、鐘鼓樓、靈宮殿(有的背后為戲臺)、玉皇殿、四御殿、三清殿,還有各自的祖師殿,(并有獻殿在其前)等。兩側有配殿、執事房、客堂、齋堂和道士住房等。大的廟宇有東西跨院。帝王敕封的大宮觀前建欞星門、華表、石獅等。
華表,上古稱為謗木,后又稱華表木,相傳是堯舜時為納諫而設。后世華表成為宮殿、陵墓的標志,偶爾也見于橋頭。一般小廟是不得建華表的。帝王宮殿、陵墓的華表柱上雕有云龍,而道教官觀前的華表多為八角柱體,浮雕多為祥云或八卦圖案。多數宮觀山門前有一對石獅。
獅為百獸之王,放在門前以示神威。東邊為雄獅,左蹄下踏一繡球,俗稱獅子滾繡球,象征混元一體和無限神權;西邊為雌獅,右蹄下踏一小獅,俗稱太師少師,象征道門昌盛。現存多數宮觀、道院的建筑體制是不完整、不嚴格的。也有不少宮觀依山勢而建,也不可能完全符合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