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不少人覺得用這首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來形容元宵期間的嬉魚燈會,再恰當不過。魚燈是安徽歙縣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瞻淇村春節的重頭戲之一便是嬉魚燈巡游。瞻淇嬉魚燈歷史悠久,起源于宋朝,手工制作出的魚燈形狀精巧,畫工精美,巡游活動更是熱鬧非凡。
徽州一帶的古建筑,多以木質結構為主。因此“求雨防火”也成為徽州民間祭祀的主要內容。而魚燈,便是承載著村民們祭祀祈愿的載體。
支撐魚燈的骨架是竹子,是村民們從附近的山上砍來的,運至村內,二三十個人圍坐,便開始制作魚燈。首先要先將幾十根竹子彎折成“魚骨”,多出的部分砍掉,再用草繩或麻繩捆綁固定;棉線被纏繞在竹架之間,形成網狀,來保證“魚骨”的穩定性;細心的女人們將白棉紙刷上漿糊,貼在線網上;繼而由魚燈隊里經驗老到的長輩,用墨筆在紙上勾勒出魚鱗、魚尾、云紋等圖樣花紋;最后青年和孩子們手持顏料,聚在一起將魚燈上色,等待晾曬。
百余年來,村內制作魚燈、嬉魚燈的手藝從未間斷。老人制燈,青壯年嬉大魚燈,小朋友嬉小魚燈,就這樣一代接著一代,一脈承著一脈,流水般源遠流長。
天光剛剛暗下來,嬉魚燈便開始了,活動大約持續一個多小時,從除夕夜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八。每晚,6條大魚穿行在村中大路上,大魚后鑼鼓喧天,小朋友拿著小魚燈歡歡喜喜地跟后面,寂靜的古村夜晚被歡聲笑語打破,處處都是人們的笑臉。
舞魚燈隊伍氣勢宏大,魚燈展示與表演動作巧妙結合,紅紅的鯉魚上下翻滾,大的雄壯,小的靈活,不時高低起伏,栩栩如生。隊伍每到一戶人家都會放慢腳步,伴著熱烈的鑼鼓聲把熱鬧喧囂,把對新的一年的期盼和祝福送入每家每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