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三雕是具有徽派風格的石雕、磚雕、木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它源于宋代,到了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規模。明清時期可以說是徽州雕刻藝術發展的鼎盛時代。刀功與技藝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藝術意境。
從徽州一幢幢古民居、古祠、古墓、廟宇、牌坊上就可以看到那雕梁畫棟、描龍繪鳳的別致景觀。三雕與建筑的巧妙融合,形成一種技藝高超、氣韻生動、自成一體的建筑風格。來到徽州,就猶如進入“山川自古多奇氣,故留佳景畫中詩”的夢境。
在古徽州一府六縣(今安徽省的黟縣、歙縣、祁門、休寧、太平、績溪和江西省的婺源縣)的區域內,具有徽派風格的木雕、石雕、磚雕三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世代相傳,有完整的工藝流程,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2006年,徽州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徽州三雕之一的木雕:
木雕在徽派古民居建筑上,用于梁架、梁托、斗拱、雀替、檐條,樓層欄板、柱棋、窗扇、欄桿等部位,尤其居天井四周的欄板是木雕裝飾濃墨重彩的部分。這些木雕均不飾油漆,而是通過高品質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細部更顯生動。
清末民初,績溪縣胡國賓、汪聚有名噪一時。歙縣李祥順善雕,作品有歙縣深渡下鋪姚氏祠堂、大茂村朱氏祠堂、定潭張翰飛宅等。民國期間,歙縣吳炳烈、汪敘倫、王金九俱擅木雕,20世紀30~40年代,結為木雕團體在歙行藝。
吳氏等人以徽劇為內容,豐富了木雕題材,他們曾參加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木雕制作,流傳于世的主要作品有《喜慶豐收》、《鄭成功解放臺灣》、《和平頌》、《牛》、《耕織圖》、《黃山風景》、《雷鋒》、《紅燈記》等。民國初年,黟縣宏村怡和堂(承志堂)梁架和門窗、楣罩分別聘請歙縣方子貴師徒5人和黟縣程雙喜師徒3人雕刻,十分精細。
徽州木雕根據建筑物的部件結構與審美需要,表現內容和手法多樣,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和鏤空雕等。雕刻內容也非常豐富,包括人物、花鳥、走獸、山水等等,不同的形象表達方式各盡其妙。雕刻的人物多選材于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日常生活等;山水類雕刻多以徽州當地的山水名勝作為對象。
徽州木雕的代表作
一、徽州木雕最精致完美表現者——徽州滿頂床
徽州滿頂床”是徽商文化背景下徽州女人獨守空房辛酸經歷的見證者。徽州男人小小年紀就得背井離鄉、踏上商路、直至葉落歸根回歸家門,致使嫁作商婦的徽州女人長期飽受空房之苦。如此“房中房”、“室中室”的滿頂床型設計,使她們借此聊獲些許“躲進小房成一統、管它冬夏與春秋”的慰藉。
“徽州滿頂床”的床沿口一面,是一個紅彤彤、金閃閃、描龍繪鳳的“口”字形的床臉兒,最底下的床架主體是看不見的。上端橫有一塊鑲有花邊的長條板壁,兩側各有一頂天立地的長條板壁,它們與床沿下部的橫向板壁一起構成中間空出的床門,床門內側掛有中開式藍花土布門帳,開合自如。有些掛落,有些角飾,盡顯徽州木雕之技藝。
二、徽州第一木雕——木雕樓
號稱“徽州第一木雕”的木雕樓位于徽州盧村,它是由民居組成的木雕樓群,主要包括志誠堂、思濟堂、思成堂、玻璃廳等宅院。是盧氏三十三代傳人盧邦燮于清道光年間所建。盧邦燮早年經商,家富百萬,后來轉入仕途。他妻妾成群,除大夫人外還娶了五房姨太太;為能金屋藏嬌,共修建了志誠堂、思濟堂、思成堂和玻璃房等宅院,并請能工巧匠來雕梁畫棟和對門窗等雕刻,歷時二十多年;傳說到盧的女兒要出嫁時,木雕還沒有完成。
從元末明初至清末民初,徽商崛起,形成了一股徽州民居木雕藝術裝飾風尚和鮮明的儒家文化特色的木雕藝術流派。如今,徽州木雕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和喜愛,它所具備的價值也逐漸超出木雕本身的范疇。
下期,古建家園將推出,徽州三雕之石雕的相關內容,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