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墻,又稱風火墻、封火墻、放火墻等等,特指高于兩山墻屋面的墻垣,也就是山墻的墻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墻”。
明代的《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中記載。徽州地形逼仄、屋宇連綿,且多為木質結構,各地火患頻繁損失慘重。相傳當時的徽州知府何歆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提出每五戶人家組成一伍,共同出資,用磚砌成“火墻”阻止火勢蔓延的辦法,并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強制推行。這種“火墻”處于相連房屋的隔墻之間,因形狀酷似馬頭高高聳立,故稱“馬頭墻”,也叫“封火墻”。
墻頭高出于屋頂,隨屋頂坡度層次跌落,以斜坡長度定位若干檔,墻頂挑排檐磚,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頭頂端安裝博風板,其上安裝座頭(馬頭)。以黑白為其主色調,以高大為其主形態,以精致為其主格調,彰顯出其明朗而古樸、大方而雅致的風格;彰顯出其明朗而古樸、大方而雅致的風格;表達出其高昂而進取、奮發而不屈的志向;勾勒出細致而精心、求異而創新的心態。
馬頭墻墻頭都高出于屋頂,輪廓作階梯狀,脊檐長短隨著房屋的進深而變化,多檐變化的馬頭墻在江南民居中廣泛地被采用,有一階、二階、三階、四階之分,也可稱為一疊式、兩疊式、三疊式、四疊式,通常三階、四階更常見,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廳,馬頭墻的疊數可多至五疊。磚墻墻面以白灰粉刷,墻頭覆以青瓦兩坡墻檐,白墻青瓦,明朗而雅素。
馬頭墻的構造為,隨屋面坡度層層迭落,以斜坡長度定為若干檔,墻頂挑三線排檐磚,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頭頂端安裝搏風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種蘇樣“座頭”(“馬頭”),有“鵲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數種。“鵲尾式”即雕鑿一似喜鵲尾巴的磚做為座頭;“印斗式”即由窯燒制有“田”字紋的形似方斗之磚,但在印斗托的處理上又有“坐斗”與“挑斗”兩種做法;“坐吻式”是由窯燒“吻獸”構件安在座頭上,常見有哺雞、鰲魚、天狗等獸類。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視房主的愛好、財富、身份、地位的不同而異。
馬頭墻的功能
雖然人們常說,建筑是空間藝術,但一棟建筑物的存在,首先還是在于它的實用價值、實用功能。因此,我們在探討馬頭墻的功能時,也還是先探討它的實用功能。
古時房屋多用木材造成,加上房屋修建密集,所以一旦發生火災,所建宅屋大多彼此相連,一家失火往往殃及鄰里,就會像森林大火一樣蔓延開來,“火燒連營”,損失慘重。而高高的馬頭墻,能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著隔斷火源的作用,防止火勢蔓延。當火災發生時,人們就用竹竿把馬頭墻上的瓦片推掉,讓火勢沖上天空。同時由于馬頭墻內一側被大火燒烤會向里傾倒,馬頭墻內部的沙土和磚塊此時可以起到抑制火勢、降低險情的作用。馬頭墻與馬頭墻之間的通道又稱水道,在火災發生時可便于運輸水源滅火。
馬頭墻一般可高出屋頂數尺,一方面能有效阻擋冬季寒風直接灌入屋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風防寒的作用;另一方面因為徽派建筑采用的是小青瓦,體積小、重量輕,所以馬頭墻可以有效擋住大風吹翻屋瓦,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建筑。
除了馬頭墻以外,徽州民宅的另一大特點是每座宅院內至少有一個天井,起到通風采光的作用,還具有匯集雨水、產生“四水歸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風水效應。而聳立在天井周圍的高高的馬頭墻與其相配,則組成了一個向上的豎直通道。這個豎直通道在酷暑炎夏之際,可產生類似的“風洞效應”,促使冷熱空氣的對流,從而起到防暑降溫之效果。另外,馬頭墻是空心墻,中間夾有大量沙土,其隔溫效果比一般實心磚墻好得多。
防音功能即隔音作用。而徽州民居則多是一家一戶、相對人少的客觀因素以外,主要是兩者的建筑結構差異造成的。
防盜功能所謂防盜功能并不是馬頭墻原本設計、建造時考慮的因素。但從馬頭墻的構造與實際應用效果來考察,馬頭墻的高大聳立讓“梁上君子”型盜賊難以逾越,減少盜賊光臨的機會;
防雷功能,“馬頭”高昂,特別是頭尖部位與現代建筑中避雷針原理相似。雷毀馬頭,主體建筑則完好無損。
美化功能,錯落有致,黑白輝映的馬頭墻,也會使人得到一種明朗素雅和層次分明的韻律美的享受。
馬頭墻的寓意
馬在眾多的動物中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吉祥物,中國古代“一馬當先、馬到成功、汗馬功勞”等成語,顯現出人們對馬的崇拜與喜愛,而古徽州建筑設計師們將封火墻稱之為“馬頭墻”的寓意也許就在于此。徽派民居中高大封閉的墻體,因為馬頭墻設計而顯得錯落有致;靜止、呆板的墻體,因為有了馬頭墻,從而顯出一種動態的美感。從高處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馬頭墻使人視覺上產生一種“萬馬奔騰”的動感,也隱喻著整個宗族生氣勃勃與興旺發達。
村落錯落有致、形態各異、古樸淡雅、高大明朗的馬頭墻,猶如一匹匹奔騰的駿馬,讓本該呆板、冰涼的墻體充滿活力,盡顯動態美。一系列由馬頭墻墻脊黑瓦強化的水平線所構成的軌跡,它們交叉、跌宕、轉折、并進,反映出徽州地形的起伏、河流的蜿蜒,讓徽州建筑在整個山清水秀自然美景的映襯下,繁中有序,充滿韻律感,更加凸顯出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