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一詞起源于印度的浮屠、佛圖等,是埋葬舍利的墳冢,隨著佛教的傳入,“塔”也就和中國傳統的樓閣結合,產生了中國式的佛塔。
據文獻考證,東漢時期的西域僧人,在白馬寺建造一座方形木塔,此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佛塔,以后在中國式的樓閣上,安置印度式的塔剎,成為漢化佛塔,所以,”一般也將佛塔稱為塔樓。
“塔”分塔基、塔身、塔頂、塔剎4部分。結合漢化數字意義,佛塔多為單數層次,最高的佛塔為13層。
中國現存塔2000多座。塔的種類非常多,以樣式來區別,有覆缽式塔、龕塔、柱塔、雁塔、露塔、屋塔、無壁塔、喇嘛塔、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方塔、圓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大塔、多寶塔、瑜只塔、寶篋印塔、五輪塔、卵塔、無縫塔、樓閣式塔、密檐塔、金剛寶座塔、墓塔、板塔、角塔等。
以結構和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喇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
建筑材料來區別,則有磚塔、木塔、石塔、玉塔、沙塔、泥塔、土塔、糞塔、鐵塔、銅塔、金塔、銀塔、水晶塔、玻璃塔、琉璃塔、寶塔、香塔。本文介紹幾種現存常見種類塔。
湖南靖州文峰塔
過街塔
建于街衢要道的塔。這種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塔的下面有發券門洞,以便于車馬行人通行;二是塔所處的建筑臺基大多比較高大;三是多數“過街塔”的臺基具有城門作用,故又將“過街塔”稱為“關塔”或“關”。從構造上分析,“過街塔”實際是城門與塔的結合形式。臺上建一塔、三塔或五塔,門洞有一孔至三孔不等。
過街塔最初是受佛經教義的影響產生的,其意義是人從“過街塔”的塔門下經過,隱喻對佛祖的頂禮膜拜。這種塔最早見于元代,盛行于清代。北京居庸關元代云臺是典型的“過街塔”形式。
文峰塔
外來文化與中國樓閣式建筑結合后出現了三個走向,一是象征佛教意義的佛塔,二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實用性塔,三是適應中國文化的具有社會意義的風水塔,這三種塔盡管在造型和結構上,沒有大的區別,但它的內涵卻不同。
文峰塔屬于風水塔之列,也稱“文筆塔”,是受到我國風水思想的影響而產生的,元末明初“文峰塔”大量建造,其形式多為磚結構的密檐式和樓閣式,有些“文峰塔”則是上述造型的變異體。各地區根據對風水的認識,一般將“文峰塔”建在村落的外圍,在山區則建在村落的正對山上。
金剛寶座塔
其下方為一大型臺基,臺基上建有五座佛塔其中中間的一座為最大,圍繞大塔的為四座小塔,中間的塔代表大日如來,其他塔分別代表著阿閔佛(處東方)、寶生佛(處南方)、阿彌陀佛(處西方)、不空成就佛(處北方)。按照佛教經義,“金剛寶座塔”是為供奉金剛界五部部主而建,其上述五方佛象征著須彌山五形。五塔的須彌座上雕刻有五佛的坐騎,即獅子、象、馬、孔雀、金翅鳥王5種動物形象。依據文獻記載,“金剛寶座塔”是結合印度塔式創建的。此種形式最早可見于北魏石刻,現存“金剛寶座塔”的實物,多為明清時期的遺構,如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雁棲塔
樓閣式塔
我國塔式建筑中最多的一種構造,歷史也最悠久,這種造型起源于古代的高層建筑。戰國時期曾是高層建筑的興盛時期,“高臺榭、美宮室”是當時高層建筑的寫照。樓閣式建筑最初是為了祭天祈神、觀賞瞭望等,不具佛教意義印度的塔首先與中國的樓閣建筑結合,從而產生了“樓閣式塔”,也就為樓閣式建筑賦予了佛教文化色彩,同時也存在有其他作用的“樓閣式塔”。“樓閣式塔”的平面多為多邊形,立面多為單數多層,向上收進,與其他造型的塔相同,其特點是,此塔的每層空間高于人的身高,便于人的活動,與密檐式塔形成明顯的差別,一般“樓閣式塔”的內部均可攀緣登高。從材料區分,有木構“樓閣式塔”和磚石構“樓閣式塔”等。
密檐式塔
為多層出檐的磚結構塔,屬于“樓閣式塔”的分支。第一層塔身與樓閣式塔完全相同,砌筑有柱子、門窗、或斗棋等,仿木結構明顯,其高度在各個層次中,為最高的部分,但從第二層開始逐層向上緊收,層次之間一般沒有柱子,銜接緊密,故稱“密檐式塔”。初期的“密檐式塔”,其二層以上沒有后期仿木構意象,只是在出檐處置疊澀磚,各層之間開設小孔以便于采光,但大多不可登臨檐外,如北魏正光四年建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唐時期的“密檐式塔”多為方形平面,風格比較樸素;遼以后出檐增加斗棋、橡飛、瓦壟等仿木構做法,此塔大部分為不可攀緣的實心塔,并增設須彌座,趨向裝飾化;進入元代,此式塔仍是北方地區塔的主要構造形式。
亭閣式塔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后,塔的形式與亭的結構結合,產生了“亭閣式塔”,因此種形制的塔多為單層,所以又稱“單層塔”。這種塔的樣式,最早是在南北朝的石窟中發現的,現存最早的實物,是隋代的神通寺四門塔。唐以前多為方形,以后六邊、圓形或八邊形多見。內部結構有實心與空心之分,其表面多反映仿木結構形式,如斗棋、出檐、門窗等。因時代的不同,“單層塔”表現出不同的建筑風格,如唐代塔下施須彌座,北魏時期則無此部分;五代至宋金時多在頂部雕仰覆蓮塔剎等。“亭閣式塔”原為禮佛之用,后演變為高僧和尚的墓塔,在佛寺較多的區域,還專門建造這種單層式塔的“塔林”。《洛陽伽藍記》中載:自東漢明帝崩后“百姓冢上或作浮圖焉”,浮圖即指“亭閣式塔”,與當時樓閣式塔相比,經濟實用是“亭閣式塔”產生的原因之一。
北京北海永安寺白塔
喇嘛塔
又稱覆缽式塔,元代是我國喇嘛教廣泛傳布的時期,此時期喇嘛教最常見的修行禮佛場所,就是別具特色的“喇嘛塔”,因其表面常刷有白灰漿,故又稱“白塔”。這種塔的塔身為圓形,是全塔最突出的部位,有的塔身還設有“眼光門”。元明兩代“喇嘛塔”的須彌座為二層,清以后為單層,塔頂設“十三天”,通體呈流線形,造型十分優美。現存典型的“喇嘛塔”,主要有北京妙應寺白塔、山西五臺山白塔等。
琉璃塔
指表面貼有琉璃磚或琉璃藝術品的塔,其形制與磚石結構或木結構塔相同,最早出現于宋代,現存最早的實物為明代“琉璃塔”,如山西洪洞廣勝寺的飛虹塔。由于這種塔通身有著絢麗的色彩,藝術價值很高,常常成為點綴的景點,在寺院中十分突出。由于琉璃材料的增多,明清時期是大量產生“琉璃塔”的時期,但由于琉璃技術受到官方的控制,故“琉璃塔”只在少數大型寺院中得到發展。
塔受到的實用功能的限制不大,形式比較自由,結構方式也很多樣,多有人們虔誠愿景在其中,所以樣式十分豐富,是匠師們自由馳騁才思的地方,最終結合我們自己建筑結構成為中國建筑藝術一個重要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