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鼓石俗稱石鼓、門鼓、圓鼓子等,《營造法式》稱為“砷石”,它是門枕石的一種,上如鼓形,下有基座,猶如抱鼓的形態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一般放置于大中型宅院、衙門、寺廟等建筑大門入口的兩側,成雙成對出現。
盧宅儀門抱鼓石(連年有“魚”)
早期抱鼓石作為中國古代建筑大門上的一個傳統組成構件,被安置在大門門框兩側的下面,用于穩固門扇和平衡門板重力。后期的抱鼓石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演變成了標志著屋主社會等級地位的建筑裝飾符號。
地位等級高的官員宅門前的抱鼓石形制復雜,雕飾繁復,鼓頂有頑皮嬉戲的小獅子或者獸吻頭,底座和石鼓都雕有吉祥紋樣,而等級低的官員或者商賈大戶宅門前的抱鼓石相對質樸,普通百姓則只能擺放門墩。
在封建禮制文化和等級制度的影響下,“門第”、“門戶”、“門派”等封建思想逐漸滋生,傳統宅門的裝飾構件抱鼓石也被官宦、貴族們演變成權利和“非貴即富”的門第象征,以及聯姻家庭身份是否匹配的參照物。
湖溪郭宅永貞堂抱鼓石(雙獅戲球)
地理位置不同,民居的建筑風格不同,抱鼓石的形制也南北有異。東陽地區的抱鼓石同徽州抱鼓石相近,鼓面明顯呈現出極為規則的圓形,底座呈現較為規則的長方形。整個造型并不對稱,鼓面有向外跑的趨勢,看起來像一只蝸牛。
北京抱鼓石的底座多是由兩個對稱的如意紋和下部的倒三角錦巾紋或復雜的荷葉紋組成,相比較之下,東陽抱鼓石的整體造型更加純粹和幾何型化,裝飾較少,體現了古建裝飾的簡約淡雅之美。
盧宅捷報門抱鼓石
南方地區的抱鼓石一般會在鼓面雕刻紋樣,瑞獸祥云、花鳥蟲魚、器物什錦題材廣泛,如“雙獅戲球”、“連年有余”、“鴛鴦戲水”,還有代表福壽吉祥的牡丹、荷花、如意紋、卷草紋等等。這些圖案雕飾玲瓏精美、栩栩如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