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不言內,女不言外”的傳統社會,拋頭露面為人診病的醫生一般是男性。由于社會的信任度不高和外出從事醫務工作的不便,絕大多數傳統女性所能參與的醫療活動主要還是保健、侍疾、煎藥等日常的家內照顧和護理。所以提起中國古代的名醫,人們能想到的就是扁鵲、華佗、張仲景等男性醫生。實際上,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也有一些懸壺濟世的女醫留下了精彩的故事傳奇。
歷史上,一些女醫能被記載、為人所知是因她們服務于宮廷。自周代開始,宮廷內就已設有專職醫生。男醫生為宮廷女性診療難免有不便之處,后來又設置了女醫為后妃、宮人服務。漢代太醫令下已正式設有女醫,唐代對宮廷女醫還有一整套的選拔、教育規定。除專門培養外,宮中也從民間征召知名女醫來為內廷貴婦診病。如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名醫徐孟容的夫人陸氏因素有醫名,被從無錫家中召入宮廷,直到晚年才被放歸。
唐人宮詞中描寫宮廷貴婦們“白日臥多嬌似病,隔簾教喚女醫人”,可見她們對于女醫的依賴。更有一些女醫曾因宮中貴婦的賞識而受到嘉獎。如宋代的汪夫人“知書善醫,精婦人病,顯于時,掌內府藥院事”;郭敬仲之母馮氏,于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入宮“診孟太后疾”,因治病有功,被宋高宗封為安國夫人。
除了出入宮廷、為上層女性治病的宮廷女醫,也有活躍于民間、為百姓診病的民間女醫,北宋著名外科醫生張小娘子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張小娘子是汴京(今河南開封)人,自稱其醫術乃神仙所授。在她年輕時,一位游方郎中打扮的老者路過討水,張小娘子見此人白發銀須、器宇不凡,便熱情地請他進門,茶飯相迎,好生招待了一番。
老郎中臨走時送了張小娘子一部名為《癰疽異方》的醫書,并告訴她自己是醫藥神皮場大王所化,來凡間辦事,口渴路過求水,見她聰慧善良,特將此外科秘籍傳給她。張小娘子努力研習后,為人診療瘡瘍癰腫很有療效,便將這門醫術教給了本在官府做虞候(官僚侍從)的丈夫張生。宋人洪邁所撰《夷堅志》中就收錄有張生為當地縣丞的祖母治療背疽的故事。張小娘子行醫的案例雖不見于記載,但受業于她的張生既然有如此醫術,想必她自己的醫術也很了得。至于其自稱醫術來自神仙,或許是因不便透露師承,也可能是想自抬身價,內中實情已成不解之謎。
古代受性別所限,女醫的醫學知識主要來自以下幾種途徑:
一是家學淵源。很多女性學習醫術都與家庭有關,明代著名女醫談允賢即是一例。談允賢是無錫人,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兼有醫名;祖母也是一位杏林高手,極有醫學修養。祖父母覺得讓她像其他官宦人家的女孩一樣只學些女紅針黹太過可惜,于是從小培養她學習《難經》《脈訣》等醫書。談允賢潛心揣摩、晝夜不輟,終成一代名醫,來診者絡繹不絕。她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后撰有杰出的專科醫案著作《女醫雜言》。
二是修道所學。在古代中國,重視攝生養性的道教一度盛行,教徒們平日里研究醫理、煉丹合藥,不少女性在入道修行后也學會了一些醫療、藥物方面的知識。歷史上曾出現過一些行醫濟世的女道士,其中著名的有東晉的鮑姑、唐代的蔡尋真和李騰空等。
三是官方培養。如唐代對宮廷女醫專有一套選拔、教育的規定,要求須是20歲以上、30歲以下且無婚史的官戶婢(主要來自犯罪籍沒、地方進貢、戰爭俘虜之人或其家屬,社會地位較低),由醫博士來集中培訓接產、外科、針灸等時人認為不需太高文化水平就能掌握的醫療知識。
四是自學成才。如生于詩禮之家、長于民族危機嚴重且社會變革激烈時代的清末女醫曾懿。因受到新思想的影響,曾懿以“強種族”為己任,立志以行醫濟世來挽救國家危亡,她精研醫理,遍覽醫書,終有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