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除了廣為人知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等之外,其實還有醫家。與其它學說一樣,醫家同樣與道家存在淵源,即醫家是以道家道法自然、重德修身、貴性養命為根本理論基礎的,這些理論又催生了中國古代醫術,包括砭、針、灸、藥、按蹺及導引術等。
砭石療法
砭石并不陌生,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沒有藥理知識,每當身體不適時,就抓起火堆旁被烤熱的石頭進行熱敷和刮拭,他們慢慢發現,一些特殊的石頭對于病痛頗有療效,于是逐漸總結為中醫的精華之——砭術。即通過叩打、摩擦、刺刮身體的一些部位和穴道以療痛治病。
“砭石治病,非針非灸。世人每以砭為針,誤亦久矣。”說明了砭石治療不必以刺體灼膚之痛而其病立除。唐朝學者顏師古說過:“古者攻病則有砭,今其術絕矣。”可見砭石療法在唐朝以前已經失傳了。根據冶療不同的疾病和手法,現在的砭石也因其用途不同而形狀不同,制成了不同的砭具樣式。最常見的砭具是砭板、砭鐮、砭錐、砭塊、砭梳、砭刀、砭針等多種,一般而言,砭石直接接觸皮膚效果好,有人將砭石固定在穴位上(如百會穴),可以很快心靜入眠。也有人將砭石掛在膻中穴,用來克制心悸。
針療法
“針”即針刺,以針刺入人體穴位治病。它依據的是“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辨證原則,進針后通過補、瀉、平補平瀉等手法的配合運用,以取得人體本身的調節反應,常用的針灸療法,包括針刺法、灸法和其他針法。
《黃帝內經》里記述了古代“九針”的具體形態:1.圓針(針身如圓柱狀,頭部呈卵圓形)主要用于按摩穴位;2.鋒針(針身圓,針尖三棱形,有鋒刃)用于放血;3.圓利針(針身稍粗,針尖圓而利)用于急刺;4.鑱針(針的頭部膨大而尖端鋒利,形如箭矢)適于淺刺;5.毫針(針身細,像毫發)應用廣泛;6.緹針(針身較為粗大,針尖稍鈍)用于按壓;7.鈹針(針身像劍,兩面有刃)用于切開排膿;8.大針(針身較粗,針尖略圓)有時用于刺治關節疾患;9.長針(九針中最長,約20厘米)用于針刺肌肉肥厚處。從這些針具可看出,我國早期的針灸醫生與外科有著密切的聯系。
灸療法
灸療法,就是用艾絨(一種草藥)為材料,制成艾柱或艾條,將其點燃,在體表的一定穴位熏灼,給予人體溫熱刺激,從而防止疾病。據古書記載,人們曾用松、柏、竹、榆、桑、棗等八種不同的樹木點燃后熏烤身體的一定部位來治療不同的疾病(稱為“八木之灸”),后來變為用艾葉代替,這種方法一直流傳下來,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灸法。
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曾記載,“以艾灼羊髀骨,視其兆,謂之死跋焦”。這證明殷商時期以前我國就用艾來作燃料用。孟子也曾記載表示艾灸療法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形態。
艾灸療法歷史悠久,在歷史的長河中,醫家和勞動大眾在生存中與各種病癥的斗爭中,累積了大量的艾灸療法經驗。唐朝時期,孫思邈提出采用灸法預防傳染病的想法,由此開創了灸療器械使用的新天地,灸法從此成為獨立學科,并且開始出現了專業的灸師。到元宋時代更是出現了醫局設針灸專科,官方灸療機構開始出現了。明朝時期,是針灸療法發展的高潮期,各種著作開始問世,灸法也越來越豐富,在艾條中的艾絨里加進藥物,達到更多的效果。到了明末清初時期,時局紛亂,灸法的發展便進入了停滯期,但因其成本低廉又療效顯著的特點,在民間流傳下來。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衷中醫治療,艾灸療法對各種病癥的防治效果和其他效果也不斷被發掘出來。
藥物療法
藥物療法,即藥物,在遠古時代,藥食是不分的,故有“藥食同源”之說,將飲食與藥物并論。用湯藥治療的方法,采用各味中草藥,配伍服用或制成中成藥,對病癥進行相關的治療,也是現代中醫最為常見的治療方法。
另外,中藥的劑型有湯劑、散劑、丸劑、油膏等,藏醫的藥方絕大多數都用復方,少者三五味藥,多時可達百味以上,一般多由十多味藥組成。方中有一種是起主要治療作用的君藥,其他的則是輔佐藥,稱為臣藥、佐藥、使藥。在方子里,各種藥物之間起著互相協助、加強作用的功效,同時也有互相制約、取長補短的作用,從而使某些有毒的藥物減少了毒副作用。
導引按蹺
導引按蹺,一作“道引”,“通氣令和,引體令柔”的意思。《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導引按蹺是早期中醫的主要治療方法,它的內涵是導引,外在治療形式是按蹺。這是一種使用手指點按穴位從而達到治療和保健的效果的療法。導引在中國用于養生,治療已經有5千年的歷史。70年代在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和80年代在湖北張家山出土的簡書《引書》都是我國目前現存最早的有關導引治病的專著。
中醫治療的本質是“以人治人”,要取得良好的療效,十分強調醫生個人的素養和能力。古代醫療的適應癥范圍很廣,現代醫學的各種疾病都有涉及。除了能在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上顯示出其較常規的治療方法除療程短療效高的特色外,還在許多疑難病,甚至一些“不治之癥”的治療上也能取得令人驚異的效果。所以,古老的治病良法值得被我們重新發掘,在更多的治療領域中推廣運用,為它注入新的生命,使之發揚光大,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