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無刻不成屋,有刻斯為貴”。上周,古建家園推出的徽州三雕之木雕收獲不少好評。那么,小編我就再接再厲,這次一起來看看徽州三雕的石雕吧!
徽州石雕是著名的漢族傳統雕刻藝術,作為徽州一個富有特定生命意義的藝術形式,與傳統的徽州磚雕、木雕并稱為“徽州三雕”。它是徽派建筑精美細節的完美體現,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門墻、牌坊、墓葬等處的裝飾,享譽甚高。
徽州石雕主要取材來源于青黑色的黟縣青和褐色的茶園石。黟縣青又名“黟縣清水石”,被民間稱之為世界兩大“活石”之一,黟縣山上多產青石,即“黟縣青”大理石,這種青石處于高山,飽經云霧沐浴,石質硬軟適度,歷來多用于建材和石雕。
徽州石雕題材受雕刻資料自身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復雜,主要是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和書法,至于人物故事與山水則較為少見。但刀法精致大方,風格以淺層透雕、平雕和圓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致于占樸大方,沒有清代木雕與磚雕那樣細膩繁瑣。
千百年來徽州的石雕匠師們,不斷通過實踐與想象,結合“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藝術表現手法,進行題材的創作,達到最終賞心悅目的審美需求,帶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歷代石雕藝人佚名者很多,但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僅僅只有黃鼎、朱云亮、余香等數人。建國后,徽州石雕技藝得到恢復和發展。
徽州石雕,在刀與石碰撞出的藝術,已成為凝固徽州文化的唯美符號。底蘊深厚,沉穩奔放,姿態各異而不逾矩的徽州石雕作品,象征著徽州人處事不輕不重,內斂而不張揚的性格。石雕材料低廉,但融入了石雕藝人的高超技藝和文化精髓,因此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
徽州主要有石牌坊、石獅子、石漏窗等……這些無不展現了徽州石雕技藝的精湛。
石雕精品賞析
1、2015年5月21日,安徽省黟縣西遞葉村民間工匠、徽州石雕大師方如金精心雕刻了一幅“蘭亭序”石雕作品。該幅徽州石雕作品長1.46米、高0.5米,耗時半年時間才能完成。
這部石雕作品采用浮雕與鏤空雕刻相結合的細膩手法,線條優美、靜態形象蘊蓄了栩栩如生動感,獨立的審美意味處處顯示著徽州工匠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同時也充分反映了徽州石雕技藝得到有效傳承保護和發展。
2、石雕牌坊。走入古老的徽州,石雕牌坊的身影無處不在,遠遠地靜默著,似是一直在向世人訴說著古老的徽州歷史。徽州石牌坊是由土著山越先民的“寨門”與中原漢族的“屋宇式大門”相結合的產物,用石、磚、木等材料筑成的一種門洞式紀念性建筑物。
民間匠師施展雕刻絕技,運用圓雕、透雕、深浮雕、鏤雕等工藝,以石代紙,用鑿代筆,馳騁在藝術天地中,使一幅幅巧奪天工的畫面躍然石上。石雕牌坊,為徽州,也為中國的文化傳承描繪出一幅壯麗的歷史長卷。
3、歙縣北岸吳氏宗祠天井水池后壁上方,鑲嵌著一副石雕百鹿圖,由9塊石料雕就拼成,采用圓雕、透雕、浮雕技巧、立體感很強。有栩栩如生,大小不等的一百只山鹿;有石壁生輝,矮而粗壯的黃山松;
有重重疊疊,高高低低的奇巖怪石;有淙淙株流淌,彎彎曲曲的小溪;有路旁溪畔,疏疏密密的小草;有飛鳴啼叫,前后覓食的小鳥,宛如一幅清新雋永的深山野趣圖,可謂徽州石雕一絕。
在璀璨絢麗的建筑藝術面前,我們不得不感慨與驚嘆,徽州石雕作為徽派建筑的代表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勞動人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在異彩紛呈的藝術品市場上,越來越多的石雕作品被人們所了解與喜愛,展現她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