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木建房,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流傳于黃龍縣東部柏峪鄉、白馬灘地區的一種民間建房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唐宋年間,是古老的先民們以木材為主料,經精心設計、研究、創建的“立木結構,框架建房”。
經過歷代傳承,沿用不衰的民間建筑方式,是先民們經過新石器時代的穴居“構木為巢”之后,不斷發展的歷史產物,相當于近現代的砼框架結構建筑。
民間的立木建房同樣保留了依據風水地形,而定位的習俗,在建房前經過看地、擇地,選擇前低后高,避風向陽,山水環抱,坐向方位等。其間含有環境學、地理學、地質學、建筑學各門類科學,與現代的各門類綜合學科相一致。
立木建房的木材以松、柏、橡、楊木為主,主要特征是結構形狀像“八”字形,支架貫穿了力學學科,梁上立小柱,特點是先立柱,架大梁,梁上豎立柱,中高、邊底,立柱上架柃條,柃上釘椽,有兩柃一椽,三柃兩椽,四柃三椽的講究,屋以房的進深而定。間口大小有不過丈,不走樣之說。前后兩坡流水,分“立木通木椽房”和“立木接木椽房”兩種。
立木通木椽房:就是每間房所釘的每根椽是硬實完整的木椽;立木接木椽房:就是房頂到房檐要使用腰檁,用根短木椽到房脊、到腰檁,再從腰檁接一根短木椽到房檐,這種比較經濟。
其步驟程序為:一是帶“過樑”立“柜角”,二是安“大樑”,三是安“檁打”,四是釘“木椽”,五是安“連檐”。在房屋的藝術構思方面,根據主人的要求,常有雕龍畫棟附著于屋樑、屋柃等處,木于木的連接用榫,所套接為一體,即是對房屋的裝飾、美化,也是當地習俗風情、信仰等深厚的文化底蘊反映,同時顯示了工匠的技藝和匠心獨道的藝術品位。
立木建房,反映了當地的居住歷史、民族信仰、民族風俗。且這種建房省工、省時、省料,經濟實惠,特別是具有“墻倒屋不塌”的安全性能,也為我們研究地理地質學、生態建筑學,以及民族信仰、民俗風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價值。
《立木建房》被列入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