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墨客們一有空閑,就會約三五知己,到綠郊山野,松風竹月,烹泉煮茗,吟詩作對。這種以文會友的聚會在古代稱之為“雅集”。
“雅集”通俗意義上指的是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們的聚會。
現代人的聚會一般是吃飯、喝酒、唱歌或者一起出行郊游,而古代文人聚在一起是吟詠詩文,講評學問。到了明清,還有專門欣賞書畫和古董的雅集,所以把雅集簡單地說成聚會是不準確的。
其實古代雅集有點像現在的學術討論會,但學術討論會一般比較正式,屬于工作類。而古代雅集是私人性質,氣氛更加輕松。
也可以說古代文人的生活趣味比較高雅、文化內涵更加豐富。
蘭亭雅集
歷史上最出名的雅集應屬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雅集”,在這次聚會上,他寫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三月三日上巳節,正是春意盎然的時節。當時身為會稽內史的大書法家王羲之邀請了一大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辦了一次聚會,參與者有鼎鼎大名的謝安、謝萬、王獻之等,可見聚會的格調之高。
雅集的內容是通過曲水流觴來飲酒賦詩,玩法是客人到齊之后,將他們安排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席地而坐,由書童或者侍女往殤(酒杯)中斟上半杯酒,輕輕地放到溪水當中,讓其順流而下。根據規則,殤在誰的旁邊停住,誰就將殤里的酒一飲而盡,然后賦詩一首,若才思不敏,不能立即作出詩來,就得被罰飲酒三斗。
曲水流觴是東晉文人的一大創舉,此次雅集是自由賦詩,怎么吟,全由吟詩者自己決定。后來,很多雅集還有其它玩法,比如連句、分韻、續詩、唱和等等,如果參加的人多,詩多,并可以匯成一集。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是這次雅集所作之詩結集的序言,可見,當時文人的雅集是重要的文化活動,而且影響極大。
滕王閣雅集
同樣讓王勃一夜成名的“滕王閣雅集”也是一次以吟詠詩文為主的聚會。
滕王閣是唐朝首任洪州都督“滕王”李元嬰(李淵的兒子)所修建。那時的滕王閣雖壯麗,卻還算不上名樓。后來的洪州都督閻伯嶼作為一位熱衷文藝,喜交文士的文政官員,知道要想要滕王閣成為名勝,還需借助文學的力量。于是,一次記入史冊的雅集就誕生了。
時逢清秋,閆都督在滕王閣舉辦了一次盛大的雅集,把能請到的文藝名家全部請來了。同時,他還讓自己那位擅長文字的女婿提前做好文章,在雅集上拿出來。一來可以顯示自己家族的文化水平,二來可以借文章為滕王閣再添重彩。
后來的事實表明,王勃的突然出現讓閆都督的第一個愿望迅速破滅,卻又讓他第二個愿望立即實現。
西園雅集
宋時,文化繁榮達到了頂峰時期,文人雅集成為一種極為平常的生活方式。
著名的“西園雅集”是北宋駙馬都尉王詵所召集,王詵多才多藝,詩文書畫無所不通且精通書畫鑒賞。他家里有座寶繪樓,里面收藏了很多名家的書法字畫,因而與很多文人雅士私交甚好,比如:蘇軾、黃庭堅、米芾、秦觀、李公麟等,眾人經常約在一起吟詩作畫,切磋詩文技藝,卻很少與權貴打交道。
元佑元年春,也就是1086年,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王詵面對滿園春色,心情大好,于是打算辦個高雅的聚會,方不辜負這大好的春光。關于邀請的人選,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好友蘇軾。蘇軾,名氣大,交友廣,并再請他多邀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蘇軾拉上自己的弟弟蘇轍,“蘇門四子”——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還有和自己與王詵交好的李公麟、米芾等十六人。
西園內,亭臺樓閣、怪石林立、遍植奇花異草,但見松檜梧竹、小橋流水、花香陣陣,各種盛景讓人心曠神怡。宴飲過后,各人在園內寫詩作畫、彈琴品茗、打坐問禪,好一派風雅景象。善畫人物的李公麟作《西園雅集圖》,米芾作記描繪雅集盛況。
由此,西園雅集成為繼蘭亭雅集后,又一令文人墨客追慕不已之盛世佳話。
對于古代讀書人來說,有什么比跟朋友一起享受詩酒茶琴更讓人快樂的事呢?
古人雅集必定事雅、人雅、境雅,出席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所作之事皆在詩書畫之間,所造之境必與自然環境相和諧,呈現出中國文人獨有的寧靜雅致之美。
一個人的風雅多少有些寂寞,一群人的風雅便是一種崇善自然,閑逸致趣的文化風氣,也是一種文化品位的提升。文人雅集特殊的力量將文人雅士聚集到一起,也成為中國文化長河中的一大奇觀。
一觴一詠,暢敘幽情,中國古人們以玩會友的宴游之樂表現在逍遙樂天,曠達率性的精神氣韻。文人雅集中產生了大量名垂千古的文藝佳作,承載著世代文人的價值、理論和追求。
于今人而言,時過境遷,古典風雅的盛世難以復制,但我們不應失去對文化品位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