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部分地區平均海拔高,氣候寒冷干燥,荒原上的石堆成為人們建筑房屋的主材。藏族人用石塊石片壘砌出三四層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房。
依據功能,現今留存的古碉可以劃分為戰碉、官寨碉、通訊預警碉、界碉、風水碉、經堂碉等。
戰碉是現存古碉中最常見的一種,多建于寨內及附近出入村寨的要道旁、交通要隘、渡口、關卡等地,是一種軍事防御性建筑。
碉的底層一般用于戰時儲備糧食及各種物質,二層以上均建有射擊孔。戰時由內向外,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是冷兵器時代最有效的防御工事。
官寨碉是專為士司修建的,一般見于士司官寨內或附近,也有的見于官寨主題建筑的一側,與官寨主體建筑連在一體,且內部相通。官寨碉一般為兩個,相互呼應。它既是士司權利的象征,也是士司平時祭祀神靈和占卜的神壇,戰時又是臨時避難場所。
中國西藏碉樓民居一般建在山頂或河邊,以毛石砌筑墻體。為具備防御功能,經常將房屋建成像碉堡的堅實塊體。常為三層,首層貯藏及飼養牲畜,二至三層為居室,設平臺及經堂,經堂是最神圣的地方,設在頂屋。由于少雨,木結構以石片及石塊壓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