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以旺式民居由阿以旺廳而得名,“阿以旺”是維吾爾語,意為“明亮的處所”,它是維吾爾民族的主要居住形式,同時也是新疆民居類型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沙漠邊沿的城鎮和農村,比如于田、墨玉、民豐、和田、莎車、喀什等地,最北到庫車、拜城等地。
新疆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很大,風沙強、夏季日照時間長、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南疆極其干旱少雨,沙漠距居民的聚居地近,如何打造能躲避風沙、日曬,營造舒適的人居環境,“阿以旺”巧妙解決了這些問題。
新疆民居特點與環境
1、屋頂
阿以旺的屋頂以矮墻作為欄桿,屋頂就成了大陽臺,我們可以看到阿以旺的屋頂是平的,而且也沒有排水設施,這是因為當地干旱少雨。
2、外廊
阿以旺一般還帶外廊,外廊一般都鋪炕,頂部的出檐遮攔了陽光,檐下的炕就成為室外活動的主要場所。不僅白天可以接待客人,在炎熱的夏夜,還被當成床來睡覺。
3、夏居室
供夏季使用的房間,空間開放,面積大,一般在13~15平方米。
4、阿以旺
阿以旺式民居最初只是以開敞無頂蓋為中心的庭院,有點類似北京的四合院,但是后來人們為了更好地阻止風沙的入侵和擁有良好的采光,便在庭院頂部加了一個高于四周屋面的蓋,并開側窗采光,這種類型的庭院便叫阿以旺廳。
雖然看起來阿以旺式民居是一個封閉式的住所,但是由于大廳頂部帶有一個天窗,從而讓整個庭院看起來明亮而舒適,在封閉的住所內部有著別樣的天地和空間。
5、廚房
廚房一般設在門口,其中最主要設施的是烤馕炕。烤馕炕在維吾爾族語中叫做“托納”,也就是烤爐。
6、壁龕
維吾爾族民居內家具少,壁龕可以放瓷器、銅器和其他生活用具,大的壁龕甚至可以放置衣被,同時還可以裝飾墻面。
壁龕的多少是經濟實力的象征,客廳里華麗的壁龕多,說明這家的富貴。
他們在裝飾中雖然受到了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在裝飾上有著強烈的伊斯蘭風格,但是他們的裝飾風格卻與內地受到過伊斯蘭文化影響的裝飾完全不同,這也說明他們的裝飾受到了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性格特征的影響。
7、冬居室
因為冬夏溫差巨大,綠洲民居中就有冬居室和夏居室之分,以便在不同的季節中使用。冬居室為了保暖,只在房頂設小窗,私密性很高。面積也很小,一般不到9平方米。
8、葡萄架
只要有條件,維吾爾族家家院子里都種果樹,葡萄架更成為住宅庭院中最常見的設置,葡萄架下的陰涼往往成為庭院的中心。
阿以旺的墻體使用的是當地沙土砌筑,墻體非常厚,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夏季隔熱冬季防寒,這個地區的氣溫最低可以達到零下幾十攝氏度,所以在民居內部有很多炕和壁爐,炕有可加熱和不可加熱之分,而壁爐則分為嵌入墻體內部式和露天式;
但隨著不同地區的氣候不同,在構造上還是有若干差別。若降雨量較多,民居土胚墻就多用磚石做基礎和勒腳,若地下水位高,人們就采用填高地面地基的做法,并在基礎與墻身結合處鋪一層葦箔做防潮層,以防土胚墻受到水的侵蝕。若終年無雨,墻體就全用土胚砌筑,用不著磚石基礎和勒腳了。
阿以旺民居中充分體現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思想。這個地區靠近廣袤無垠的沙漠又深居內陸,導致了這個地方的氣候干燥少雨,經常會出現揚沙天氣,這種天氣讓人們即使什么都不做都會滿身是土,因此如何防范風沙便是他們生存所面臨的首要問題。面對這樣的環境,這個地區的居民就地取材并結合了當地文化背景,創造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阿以旺民居。
新疆的其他民居
一、吐魯番盆地——下窯上屋式民居
夏季酷熱異常,避高溫是民居的首要問題。吐魯番盆地盡管也很干旱,但風沙頻率不高,所以“阿以旺”也就不復存在了。
1.室內空間的變化。為降低室溫,室內空間向地下發展,民居一般都建有地下室、半地下室,利用地下涼氣降溫。一般住居的一層地坪都低于室外地坪30cm左右。因為常年幾乎無雨,不怕雨水浸進室內,側窗少而小,為保室內涼爽,開天窗通氣、采光為常見。
2.室外環境空間——葡萄架空間,大都與住宅相連,是重要的戶外活動空間。夏季待客、起居都在這里,甚至在此露宿。
二、哈薩克民居——流動性民居
流動式民居包括:葉特阿卡爾、闊斯和氈房。其中葉特阿卡爾是游牧民族最早開始建造的一種居住形式,這種簡易的居住形式主搬遷方便、結構簡單,易于組裝,所以后來適用于戰爭、長途遠征等;闊斯是在帳篷的基礎上發展的一種居住形式,與帳篷不同的是它在頂棚加了頂圈,以便調節通風和采光;氈房是在闊斯的基礎上改進的,氈房由圍墻、房桿、頂圈、房氈、門組合而成,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圓柱形,上部為穹形。
民居不僅僅是一種建筑,更是一種文化和歷史。新疆特殊的地域環境,特有的民族氣節,獨特的文化體系,造就了新疆獨有的民居。這就是最美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