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西接西泠橋,東連白堤,海拔35米,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文物勝跡薈萃之地。現有勝景30處,走在山間小徑頗有山林的感覺。孤山景色唐宋年間就已聞名,南宋理宗曾在此興建規模宏大的西太乙宮,把大半座孤山劃為御花園。清朝康熙皇帝又在此建造行宮,雍正皇帝改行宮為圣因寺,與當時的靈隱寺、凈慈寺、昭慶寺并稱“西湖四大叢林”。
孤山碧波環繞,山間花木繁茂,亭臺樓閣錯落別致,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的立體園林,聞其名便知,乃湖中一孤峙之島,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已聞名遐邇,唐詩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明代凌云翰有“凍木晨聞尾畢浦,孤山景好勝披圖”的佳句。更有宋代隱居詩人林和靖墓寢,流傳著有”梅妻鶴子”之說。
西泠印社金石篆:
西泠印社,創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召集同人發起創建,吳昌碩為第一任社長。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國際性的研究印學、書畫的民間藝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
印社建筑雖然沒有傳統的縱橫格局,但亭臺樓閣皆因山勢高低而錯落有致,一層疊一層,井然有序,堪稱江南園林之佳作。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閣、仰賢亭、還樸精廬等,均掛匾披聯,室外摩崖鑿石林立,名人墨跡觸目可見。內建中國印學博物館,收藏歷代字畫、印章多達六千余件。(摘自百度百科)
西泠印社后山石坊:
蘇曼殊墓:
蘇曼殊生平:
蘇曼殊(1884—1918),原名戩,字子谷,小名三郎,學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經,法號曼殊,筆名印禪、蘇湜。另號燕子山僧、南國行人等。廣東珠海市瀝溪村人,文學家,能詩文,善繪畫,通梵文。
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橫濱。他的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曼殊曾入日本橫濱大學預科、早稻田大學、振武學校學習。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日本東京加入留日學生組織的革命團體青年會。次年加入拒俄義勇隊。同年歸國,任教于蘇州吳中公學。
蘇曼殊一生能詩擅畫,通曉漢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可謂多才多藝,在詩歌、小說等多種領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將其著作編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為革新派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蘇曼殊曾在《民報》、《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詩風“清艷明秀”,別具一格,在當時影響甚大。
1903年,在廣東惠州削發為僧,法名博經,旋至上海,結交革命志士,在《民國日報》上撰寫小品。光緒三十年,南游暹羅、錫蘭,學習梵文。1906年夏,革命黨人、著名漢學家劉光漢邀其至蕪湖皖江中學、安徽公學執教,與在日時舊友陳獨秀相遇,是年與陳東渡日本省親未遇,歸國后,仍執教于蕪湖,并與清代書法家鄧石如之曾孫教育家鄧繩侯相識,結下筆墨之誼。離蕪后常有詩畫往來。
1907年,在日本與幸德秋水等組織亞洲和親會,公開提出“反抗帝國主義”的主旨。同年和魯迅等人籌辦文學雜志《新生》,未成。宣統元年(1909),再度南游,任教于爪哇中華學堂。辛亥革命后歸國,參加上海《太平洋報》工作。1913年,發表《反袁宣言》,歷數袁世凱竊國的罪惡。他的情緒起伏不定,時僧時俗,時而壯懷激烈,時而放浪不羈,有著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性格。
1918年5月2日,蘇曼殊在上海病逝,年僅35歲。南懷瑾《中國佛教發展史略》:“在民國初年以迄現在,由章太炎先生與‘南社’詩人們烘托,擅長鴛鴦蝴蝶派的文字,以寫作言情小說如《斷鴻零雁記》等而出名,行跡放浪于形骸之外,意志沉湎于情欲之間的蘇曼殊,實際并非真正的出家人。他以不拘形跡的個性,在廣州一個僧寺里,偶然拿到一張死去的和尚的度牒,便變名為僧。從此出入于文人名士之林,名噪一時,誠為異數。好事者又冠以大師之名,使人淄素不辨,世人就誤以為僧,群舉與太虛、弘一等法師相提并論,實為民國以來僧史上的畸人。雖然,曼殊亦性情中人也。”
曼殊一生“身世飄零,佯狂玩世,嗜酒暴食”。柳亞子曾將其著作搜集匯成《曼殊全集》5卷。
蘇曼殊墓由來:
1924年6月8日,蘇曼殊的遺骨由陳去病、徐自華、柳亞子等人營葬于孤山北麓。
墓區軸線依次有墓丘,紀念塔,供桌等,紀念塔石質四方形柱式,自下而上為塔基,須彌座,覆蓮托,塔身,仰蓮和葫蘆頂,通高約2.5米。塔身正面鐫刻楷書“曼殊大師之塔”六字,諸貞壯書塔銘,塔身側面是陳巢南《為曼殊建塔院疏》。
墓址五十年代被毀,后來復建的石塔為劍狀六面石塔,高2.5米左右。(摘自百度百科)
海娃像:
海娃生平:
一天,海娃接到了一個重要的任務。原來,這天鬼子的大部隊進山去搶糧食了,炮樓里只剩下了“貓眼司令”和幾個鬼子兵,正是我們八路軍端掉鬼子炮樓的絕佳時機。海娃爸爸就把攻打鬼子炮樓的路線圖畫好裝到一封雞毛信里,叫海娃馬上送給二王莊的張連長,通知他們來打炮樓。
海娃二話沒說,就勇敢的接受了任務,趕著羊群就上了路。
沒想到,一出山溝,就碰上了鬼子!“這可怎么辦?要是鬼子搜身,雞毛信不就暴露了嗎?不行,我得想想辦法。”說時遲那時快,看著羊群,海娃靈機一動,誒,就把雞毛信藏在了“老頭羊”肥肥的尾巴下面。兩個小鬼子把海娃從頭到腳搜了一遍,什么也沒發現。就把海娃和羊群帶到了一個打谷場,殺了羊吃肉,幸好,“老頭羊”沒有被殺到。
鬼子吃飽了,就把海娃夾在中間睡大覺。海娃心中裝著任務,哪睡得著啊!到了深夜,他看鬼子睡得像死豬一樣,就悄悄的從鬼子窩里溜了出來,取出雞毛信,撒開雙腿、就像兔子一樣直奔二王莊。要到二王莊的時候,鬼子才追了上來。望著這群愚蠢的小鬼子,海娃計上心頭,把鬼子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鬼子正在山路上迷迷糊糊呢。這時,海娃的手中了一槍。跑在前面的海娃突然高聲喊起來:“八路軍叔叔,快打鬼子啊....”霎時間,四面里的八路軍瞄準鬼子的腦袋,乒乒乓乓的就開了火,打得鬼子是潰不成軍啊!
張連長根據海娃送的雞毛信又成功地搗毀了敵人炮樓,“貓眼”司令還在睡大覺呢就被八路軍給活捉了。
海娃像由來:
當時海娃的形象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1967年的時候,杭州園林文物局的老前輩們根據電影中的故事,在西湖的孤山上雕塑了海娃放羊的雕像群。一直延續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