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藏族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傳統藏族民居主要有碉房、帳房兩大類。為了適應青藏高原上的氣候和環境,藏族民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發展出了具有防寒保暖的特色民居。
碉房
碉房,又稱碉樓,是青南地區常見的藏族居住建筑形式。這是一種用亂石壘砌或土筑而成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層,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碉房的名稱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碉房民居色彩樸素協調,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木料部分則涂上暗紅,整個建筑的墻體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均較為簡潔,一般為方形平面。
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墻向上收縮,多依山而建。碉房一般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可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四層,則多作經堂和曬臺之用。這種民居不但堅固保暖而且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碉房看似厚重但外墻處理卻富于變化,既有功能需求又兼顧了藝術效果,自成格調。
帳房
帳房,傳統的帳房也稱牛毛帳房,采用牛毛為主要材料編制而成,是以游牧生活為主的藏族人民主要的居住設施。帳房的平面一般為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氈毯,四周用牛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正脊留有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供采光和通風。帳房內部周圍用泥草或土坯壘成高40~50厘米的矮墻,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糞。
帳房以“塔垮(藏語灶臺)”為界,自然劃分左右兩部分,按習俗男左女右,中老年男性和客人的座位在左方,右邊為婦女和兒童的座位。左方上又稱上席,專門用來招待尊貴的客人。有客人來必須按先客后主,先男后女,先老后幼的順序依次就座。
帳房內陳設簡單,中間置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臥休憩之用。這種帳房制作簡單,拆裝靈活,運輸方便,是牧區群眾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所采用的一種特殊的居住方式。
藏族民居裝飾
藏族是善于表現美的民族,對于居所的裝飾十分講究。藏民居室內墻壁上多繪以吉祥圖案,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云圖或懸掛風馬旗,有的民居則著力渲染外墻和門窗,富于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藏族民居區別于其他民族民居最明顯的標志。藏族民居室內、外的陳設與修飾無不顯示著對神佛的崇敬。無論是在農業區,還是牧業區,家家室內都有供佛的設施。
總的來講,藏族民居的建筑特點,既與千百年來所形成的藏族民族風俗習慣有關,也有深受藏傳佛教的影響,從而形成了自身極具特色的鮮明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