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時期的花器、雅玩瓷器,宣德朝各式蟋蟀罐,成化朝斗彩雞缸杯等名品,匯聚恭王府博物館,四時花開——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明代瓷器恭王府博物館特展。8月1日起,恭王府博物館展出。
展覽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與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聯合主辦,展出景德鎮御窯遺址發掘出土并修復的明代花卉主題瓷器99件(套),其中不乏孤品和珍品,極具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不同于以往從制度、工藝、品種等層面對御窯出土瓷器的解讀,本次展覽另辟蹊徑,以恭王府四季景象為背景,從瓷器上的花卉植物紋樣和茶、酒、花、香等器用的角度,在古與今、恭王府與景德鎮御窯之間展開一場關于美好精雅生活的“對話”。
展覽所在的恭王府樂道堂,曾經居住過乾隆皇帝最寵愛的幼女和孝公主,也曾長期作為道光皇帝六子恭親王奕?的起居之所,后因被多家機構使用,原有內部裝飾已不存。
為滿足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需求,恭王府博物館于近期將其改造成為館內第一座具備恒溫恒濕條件的文物展廳,未來將與多家博物館合作,不斷推出與恭王府自身歷史文化內涵相契合的珍貴文物展覽。
作為此項改造工程的竣工揭幕展,恭王府博物館與剛剛榮獲“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的景德鎮御窯博物院合作,將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的明代瓷器置入恭王府的古典建筑園林之中,進行了創新性的情境式解讀。
展覽以“四時充美”“花氣襲人”“賞心樂事”為題在樂道堂院落的三座殿宇依次拉開帷幕,分別展示了御窯出土的四季花卉組合紋樣器物,如洪武時期獨有的春牡丹、夏石榴、秋菊花、冬茶花的組合樣式,形制各異、釉色豐富的花器以及與賞花相關的各類雅玩瓷器。宣德朝各式蟋蟀罐、成化朝斗彩雞缸杯等名品皆在展出之列。
景德鎮是譽滿天下的瓷都。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朝廷在景德鎮設陶廠。建文四年(1402年)更名“御器廠”,清代名為“御窯廠”,延燒至清代最后一朝宣統止。
六百年間,技藝最精湛的工匠聚集于此,使用最優質的原料和燃料,燒造出難以計數、至精至美的瓷中佳品。然而窯燒的復雜性難以估計,變形、開裂、偏色、窯粘等瑕疵時有發生。在極為嚴苛的揀選制度下,符合要求的完整器被解運至京城,而落選者則被就地砸碎、掩埋。1911年清朝覆亡,御窯廠隨之被廢棄。
上世紀八十年代,御窯廠遺址考古工作開啟,在數十年發掘過程中,收集到數以噸計的明清御用瓷器落選品殘片,并修復出一千四百多件明代御窯瓷器。同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恭王府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開始對這座經歷了清朝由盛至衰全過程的建筑遺址進行研究、保護和修繕。
同為擁有豐厚積淀的歷史遺址,又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啟了博物館發展之路,恭王府博物館與御窯博物院的前世今生頗有一些相似之處。今年適逢恭王府博物館創建40周年,這座現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已全面對公眾開放,并在博物館發展之路上穩步前行。兩館的這次合作,展示了在黨和國家對于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和幾代文博工作者的艱辛奮斗下,歷經滄桑的恭王府遺址和深埋地層的御窯瓷片,在新時代重現歷史、文化和藝術光華的喜人成果。
展覽信息
四時花開——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明代瓷器恭王府博物館特展
展覽時間:2023年8月1日-8月27日
展覽地點:恭王府博物館(樂道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