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書庫是圖書館建筑的一部分,也是圖書館中最重要、最特殊的部分,是保存古籍的基地,是建立和改善一切保存條件的基礎。可以說古籍書庫建筑是古籍保護的百年大計。古籍書庫的設計、建造是否合理、適用,設備的安裝、運行是否經濟實用,是直接關系到古籍能否得到長久、安全、完整保護的重大問題。
(一)古籍書庫建筑的選址
古籍書庫建筑地址的選擇是一個既重要又復雜的問題。所謂重要,是因為如果地址選擇不當,將會帶來很多后患,甚至無法利用必須另建新庫。所謂復雜,是因為地址的選擇要考慮多種要求,而有些要求之間往往會出現一些矛盾,實際情況又很難完全符合多項要求。這就要從具體情況出發,權衡輕重,慎重考慮,充分搜集所勘察地址的氣象、水文、地質、地震材料以及城市建設規劃等方面信息,做出正確的決策。
第一,根據書庫防水、防潮的要求,書庫地址不應選擇在靠近江河胡泊和地勢低洼的地方,以防水患。書庫地址也不應選擇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以免地下水通過書庫地面影響庫內,使書庫潮濕。
第二,為了避免有害氣體及灰塵對古籍的不利影響,書庫地址不應選在靠近工礦企業的工業區,也不應處在其下風處。并要避免架空高壓輸電線穿過。選址時應參考圖書館周圍環境近些年的空氣質量資料,若沒有現成數據,可請環保部門隨機監測。選址時還應向城建部門了解情況,以保證在一定距離內,目前和遠景建設規劃中都不會有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及灰塵的工礦企業。
第三,為了確保古籍的安全與防火的要求,選擇地址時應注意周圍環境,不要選在城市的繁華中心區。書庫建筑應與其它建筑保持一定的距離,并不應暴露在臨街的位置上。為了便于讀者利用,書庫地址最好不要選在遠離城市的郊區。處于戰備和安全的考慮,古籍書庫可以建在地下,并與人防工程接通,必要時可通過人防工程轉移。
(二)書庫的位置與布局
古籍書庫及古籍相關工作用房一般由書庫、閱覽室、業務和技術用房、辦公用房等不同功能的房間構成,在建筑、設計時應根據不同等級、不同規模和職能合理配置各類用房,設計時應按照功能分區的原則,合理布局,既要相互聯系,又要避免交叉,達到利用方便、保障安全的目的。
關于古籍書庫建在地上還是建在地下的問題,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分析。地下庫有利于安全保護,也有利于溫濕度的控制。而對于地處我國南方地區的圖書館,從防洪的角度考慮,最好不要設置在底層和地下。
對于書庫位于高層建筑的位置,建議以中下層為好,應避免設置在頂層和底層,原因是頂層容易漏水,也容易受到火災的威脅;底層容易受潮。
古籍書庫的設置沒有統一的模式,具體部門在實際設計建造時應參照《圖書館古籍特藏書庫基本要求》中的有關規定,以及各類地區比較典型的古籍書庫的建造經驗,因地制宜合理設計。
(三)書庫使用功能的設計
1.庫容量的確定
(1)總容量的確定
古籍書庫容量即總面積的確定涉及因素很多,如現存古籍的數量、年平均采訪接受古籍的數量、設計使用年限以及排架情況等,具體可參照《圖書館建筑設計規范》(JGJ38-99)所提供的計算指標。
從古籍工作長遠發展考慮,由于不斷有新采、接收的古籍進庫,書庫容積應適當規劃出多余的庫容。
書庫總容量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太小很快就需要擴建,太大易造成浪費,技術上難以更新。一般預計滿庫年限以30-50年為宜。
(2)庫容量的分配
古籍書庫應根據容量的不同,分為大間、中間和小間。大間面積為200—300m2,中間面積為100—200m2,小間面積為100m2以下。
小間書庫由于各小間形成一個獨立的環境,安全而且有利于防火。但小間多則庫內墻多,減小了有效使用面積,在排架與管理上不如大間方便;當然,大間雖然增加了有效使用面積,便于管理和排架,但在安全與防火方面不如小間書庫。
在實際建造時,應該考慮所保存古籍的數量、類別等因素,合理設計。省級以上的大館,應大、中、小庫兼而有之,以大間為主,配合一些小間,把重要的藏品放在小間,把一般的文獻放在大間,這樣既便于管理又較為安全,藏品存放靈活又有針對性。
在設計時還應注意無論是搞大間庫還是小間庫,都要預先根據書架的尺寸,擺放位置,過道寬度,經過精確計算,確定每間書庫的長度和寬度,以免造成使用面積上的浪費。
2.書庫負荷、結構和高度
書庫是一種大荷載建筑,在結構上要求堅固耐久,設計時應根據所使用的書柜(架)、放滿文獻的平均重量,較為精確計算出書庫每平方米面積的負荷,并增加20—30%的保險系數。
根據目前條件,我國大中型圖書館的書庫結構以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較為適宜。這種結構在載荷、防火、防震等方面都有較好的保證。小型館如果書庫層數不多,也可采用磚混結構。
書庫的高度要與所使用的書架高度結合考慮,以略高于書架高度為宜,一般凈高不低于2.6m;當有梁和通風管道時,其局部凈高不應低于2.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