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吸引和培養頂尖人才,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中國考古學得以履行使命擔當的根本保障,是中國考古學得以健康持續發展的大計。為此,當前考古教育應聚焦于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這支隊伍既要有高水平的研究能力,更要有使命、有責任、有擔當,這對學科的正確發展、學科傳統的傳承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中國考古學教育一開始就奠定了注重田野考古發掘、多學科交叉和注重科學的學術傳統,鑄牢了考古人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擔當和使命情懷。
今天仍然要矢志不渝地賡續發揚這個傳統。有了這樣一支隊伍,才有可能繼續完善考古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構建以考古為中心的全學科鏈條,構建世界一流的考古學教學科研體系,培養出人文素養良好、專業基礎扎實、理論實踐并重、富有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考古學和文化遺產學領軍人才,為中華復興貢獻力量。
其次,配合近年來中國考古學的新進展,做好教材體系建設,特別是核心課程的建設。經過百余年的發展,中國考古學已基本建立起自己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但是,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學科布局,進一步完善學科體系,如,發展區域考古和專題考古等方面,跟已有體系相互補充;同時,新的考古發現和材料豐富著我們對古代中國的認識,需要及時吸收,推陳出新,進一步系統建設、完善中國考古學新體系;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的文化遺產學學科體系,積極服務國家文化戰略和文化遺產保護大局。
第三,確立現代教學理念,推進建設“基地+”模式。我國的考古教育已形成了以中國考古學和田野考古學為核心的教學體系。1957年北大邯鄲考古實習形成的“北大模式”,成為中國考古學的田野訓練模式。隨著學科的發展,“北大模式”的內涵也與時俱進,不斷豐富。
其一,實習課程實現不同專業學生全覆蓋,在原有模式的基礎上,新增“保護、利用”以及實驗考古等環節和信息化內容,以實習基地為依托,積極探討考古教研與當地經濟、文化振興相結合,形成更為完整的全新的訓練模式。田野考古教學團隊從最初由新石器商周、漢唐考古教師組成,發展成在實習不同階段適時引入科技考古、文物建筑、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等方向教師。
其二,建設世界一流的田野考古實習基地,探索世界一流的田野發掘水平。根據新時期考古學科發展的情況,推動考古實習基地的標準化、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國際化,即“基地+”的發展模式,積極探索田野考古發掘的新方法和新理論,同時進一步完善田野考古實習課程的教學體系,依托考古實習基地建設虛擬教室,改革田野實習教學模式,積極探索、推動高校田野教學實踐中5G和VR技術的新應用,把實習基地及田野實習建設成傳播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以及中國文化的新名片。
其三,將實驗教學融入整個教學體系中,推進儀器設備智能化和特色化建設。信息化將對考古的教學研究產生翻天覆地的變革,要注意加強信息化建設和教學,探討考古實習基地和學校在教學、科研、學科宣傳等方面的聯動機制。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實踐、理論學習和科研三位一體,互相促進提高。
第四,多學科協作,重視科技賦能,重視研發、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深化考古學研究,建設世界一流的科技考古(考古科學)實驗室成為必需。考古學是多學科交叉的人文學科??脊排c各種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手段深度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涵蓋考古調查、發掘、研究、保護、利用全過程,實現各種科技手段集成和重大課題聯合攻關的考古學研究新范式。注意多學科協同綜合研究,從考古材料中提取更全面、更豐富、更準確的多維信息,特別是運用科技手段,提升提取考古材料信息的深度和廣度及其科學性。
對考古材料更為科學、更為全面深入的不同面向的揭示,使得考古學家得以綜合更多的研究信息綜合闡釋。一方面,重視研發新技術和新方法,尤其是在微觀尺度層面的拓展。另一方面,在宏觀方面,“大數據、長時段、大尺度”成為科技與考古交叉融合的新增長點。這要求考古學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考古問題意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具有多學科的視野、技術和方法。在考古教育中,要有意識地逐漸擺脫、解決科技和考古兩層皮的狀況,將掌握一、二種科技檢測手段列入考古專業學生的培養方案,促進二者的有機融合;加強考古專業培養方案中對科技手段的學習;訓練和提高考古專業學生整合、分析數據的能力。這都是今后要進一步加強的。
第五,研究世界古代文明,比較中華文明,更好地闡釋、理解中華文明,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準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這是當代中國考古學的學科使命和擔當。中華文明是世界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是現代中國的源頭活水,對其文明模式,如起源、發展等內容的研究、闡釋具有世界意義。但是,這種研究、闡釋應該置于整個世界文明發展的體系之中。
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加強對中華文明探源、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的發掘、研究、及時將研究成果反咉到考古教學中;而且要積極建設外國考古學的課程體系,有計劃地規劃外國考古學的學科體系,而這又跟有計劃、有序地開展國外重要地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分不開的。在現階段,我們可以通過聯合培養等途徑,不斷加強不同形式的國際合作交流,以彌補目前國內考古教育的短板。至于國外考古工作,則可以統籌安排國內不同的考古力量,從世界各大文明的考古工作入手。
最后,考古工作是多學科合作、團隊合作的學術活動,需要合作成員的集體主義精神,越是意義重大的考古項目,科研團隊就越復雜,對團隊協同的要求也更嚴苛。因此,在考古教學中,要注意團結協作意識的培養。通過田野考古工作、本科生科研等方式,讓學生在具體項目中感受團隊的有序分工與合作,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術習慣。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傊覀円獔猿謿v史唯物主義,實事求是,戒驕戒躁,腳踏實地地做好學科建設和教育。一方面要繼續堅持、完善以中國考古學和田野考古學為核心的教學體系,培養科技考古手段和多學科視野,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一方面要積極建設外國考古學,研究世界文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結合本土考古學文化,進一步建構本土理論體系,構建考古學的“中國學派”。這是學科發展到今天的必然之路,也是學科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