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廟月老殿供奉有“藥王”美譽的神醫孫思邈,其身穿文官袍服,斜坐于臥虎背上,肩上橫盤一龍,左手輕握龍頭,右手緊捏針身,正是一幕“坐虎針龍”的生動形象。那么,藥王孫思邈為何有“坐虎針龍”的形象?
月老殿中供奉孫思邈神像
“坐虎”的來源
“藥王”孫思邈有一次進山治病時被一只猛虎擋住了去路。當時他要逃跑已經來不及了,想拿起挑草藥的扁擔搏斗怕又不是猛虎的對手。可是這只虎并不追撲他,只是俯伏在地上張開大口,眼里露出哀求的神色,并不住地向孫思邈點頭。孫思邈十分驚奇,走近細看,只見老虎喉嚨口橫著一根白色的東西。這時老虎露出哀求地眼神,孫思邈再走近仔細地一看,原來是一根很大的獸骨卡住了老虎的喉嚨。他想為老虎掏出獸骨,卻又怕虎性發作咬斷他的手臂。忽然他想起藥擔子上有只銅圈,就取來放進虎口撐住上下顎,叫老虎銜著,自己伸手從銅圈中取出獸骨并為老虎的傷處敷上藥物,然后再取出銅圈。老虎連連搖尾點頭,似乎表示感謝。
此后,外出行醫的郎中紛紛將銅圈作為行醫的標志,表示自己是能醫龍治虎的藥王弟子;更因為孫思逸用這只銅圈救了老虎而沒被吃掉,郎中便把它作為自己行醫的護身符了。
孫思邈醫虎圖
“針龍”的來源
話說一天大雨驟降,藥王掬起一捧屋檐之水,看了看,嗅了嗅,隨口說,此降水之龍生病了。不一會兒,見一老者前來求醫。藥王為他診脈,便知他是龍,讓他現出原形,才為他診病。
藥王隨后配了一桶藥,良藥苦口,可龍覺得難以下咽,藥王數落了它幾句,龍便很不高興,嘴巴輕輕一吹,起了一股風,差點把藥桶吹翻。藥王見這家伙野性不小,怕它闖出禍來,悄悄用銀針對準龍角旁一個穴位,迅速扎了下去。龍疼的大叫,但是一點力氣都沒有。
藥王又取出一根針,在龍眼前晃了晃,讓它快把藥喝了,否則還要扎。然后,騎在龍脖子上,抓住龍角,將龍頭按在桶里喝藥。
龍喝完藥后,便舒暢了很多。對著藥王連連道謝,以示感激。
“坐虎針龍”
歷經千年,這些神奇的故事仍然膾炙人口。直到今日,各地宮觀中供奉藥王孫思邈,大多取“坐虎針龍”之態。道教藥王崇拜代表中國民間防治疾病、追求健康的美好理想,同時也寄托了民眾對歷代名醫的紀念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