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教思想中,修養和教化是相輔相成的兩翼?!吨芤住芬环矫鎻娬{天人合一的人性修養,主張“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不斷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另一方面也強調文明教化的重要性。
《觀·彖》曰:“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碧觳谎哉Z,但天道運行,如四時行、百物生,沒有絲毫差忒,非常玄妙神奇。無形之道在有形事物的千變萬化中表現神奇,令人驚異,是為神道。圣人效法神道,以此神道為依據進德修業,人文化成,治理好家國天下,這就是“圣人以神道設教”。其中,神道設教的主體為“圣人”,即修養達到的理想人格。圣人至誠如神,言行無不符合神道,圣人本就是神道在現實世界中的人格化表現;圣人以身作則,彰顯出神道威力,以神道教化天下萬民,無不心悅誠服。后世治國者認識到這點,效法圣人,以神道設教,即模仿天之神道,實施德治、仁政等王道政治,不言而信,不動而敬,使百姓不知不覺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神道設教的實質內容是易道及其在教化中的應用。唐孔穎達釋曰:“神道者,微妙無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見,不知所以然而然?!薄吧竦馈奔粗敢话闳瞬荒芨兄?、推知的抽象道理,換言之,道的神奇主要表現在超越經驗范圍的普遍性、必然性、絕對性、永恒性、可靠性。人們認識道以后,應用于教化,意味著先驗應用于經驗、普遍應用于特殊、必然應用于偶然、絕對應用于相對、永恒應用于短暫,其結果,就是“顯道,神德行”,也就是神奇化了現實世界,提升了人們生產生活的神圣莊嚴。
神道設教中的“神”是什么意思?占有什么地位?金景芳、呂紹綱說:“在《周易》和孔子看來,神不是有意識的人格化的上帝。神是什么?‘蓍之德圓而神’,‘陰陽不測之謂神’‘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窬褪菬o言無語的自然界的運動變化。這些變化是人的意志不能左右,有時甚至是不能逆料的。天地陰陽,變化多端,奧妙無窮,好像有一種什么意志在主宰,其實沒有。這就是神。天有神道而四時不差忒。人君仿效天之神道,無聲無形,盡誠盡信,以觀感化物,以德教服民,施行神道于社會,這是以神道設教。統治階級提倡祭祀,愚弄百姓迷信鬼神,以便使百姓馴服接受統治,而統治階級并不相信真的有鬼有神。這也是神道設教。‘神道設教’是政治上的統治手段,施行‘神道設教’的統治階級自己事實上是不相信鬼神。他們心中的神不過是自然以及自然界不言不語卻又變化無窮的奧妙?!竦涝O教’的這個奧秘,孔子心中明明白白,只是由于時代的原因,他沒能斬釘截鐵地揭破。到了荀子的筆下才分明寫道:‘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边@里以無神論為指導,很好地解釋了《周易》神道設教的思想意義。
既然無神,為什么還要講到“神”,還要說“神道設教”呢?荀子“君子以為文,百姓以為神”的說法,已經透露了其中的信息。一方面,治國者有必要高張神道,施行神道設教。治國者必須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和禮法制度修養,“以此齋戒,神明其德”,即“以易道自齋自戒”,遵守道德和禮法,“洗心”“防患”,趨吉避兇,以神圣莊嚴的生活,提升人生的圣潔和尊嚴,樹立做人成人的榜樣。另一方面,老百姓文化水平還不夠高,認識不到事物的規律,面臨生產生活問題,自己還無能為力,無知而無奈,對未知世界、未知事物、未知的道理,很容易借助想象,使其人格化為神靈或命運。馬克思說過,工人群眾有宗教需要,歷史發展使宗教還有存在的積極價值,那么,借助神道以設教,使人更容易接受,更容易信行。道不神,則民不信;民不信,則教難施;教化不行,又缺乏信仰,言行不免肆無忌憚,人性異化將陷入惡化的深淵,不能自拔。
盡管如此,神道雖然“神”,但本質還是“道”。故神道設教,不是為了張大神靈權能,抑制人的言行;正好相反,神道設教,是儒家人學的一部分,其終極目的是為了人做人成人。從儒教角度看,“神道設教”的目的不是為了維護某一政權的統治,而是追求“天下文明”,幫助所有人都成為理想的人。所謂“天下文明”,指天道無遮蔽彰顯,生機盎然,“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疤煜挛拿鳌闭芍^神道設教的目標。《賁·彖》也有“天文”“人文”之說,“天文”指剛柔交錯,表示“日月交替運轉,天行不息”?!拔拿饕灾?,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即止于文明,就是以文明為價值標準、為言行依據。又如《大有·彖》“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睹饕摹ゅ琛诽幱凇鞍抵髟咨?、明臣在下”的明夷之世,有修養的人,要“內文明而外柔順”,既“不敢顯其明智”,又“不可隨世傾邪。故宜艱難堅固,守其貞正之德”。道有隱顯,文明光芒也可能受遮蔽。這就將“文明”提到和神道相當的高位,作為評價標準和依據而加以重視。換言之,神道設教的教化,就是以道為教的道教;表現出來,就是在“前言往行”等人類文明史基礎上,以“文明”為標準進行教化,“文明以健,中正而應”,還要以“《詩》《書》禮樂”等進德修業的人類文明成果教化人。文明教化思想是《周易》給后人留下的優秀傳統,其思想內容值得深入發掘。
在人性修養提高的基礎上,《周易》通過教育教化,化民成俗,形成良善社會風俗,養成貞固的人文理性信仰。這種人文、理性修養提高便能美化社會風俗的觀點,在儒家那里是普遍的看法,其中蘊含著推己及人的人學邏輯原則?!独ぁの难浴罚骸熬泳匆灾眱龋x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漸·象》曰:“君子以居賢德善俗?!鄙鐣嫌幸徊糠秩顺蔀榈赖履7?,則“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道德對民眾的感染力,主要依靠道德自身的真實和道德模范自然地發揮作用,而不是人為的意識形態宣傳;以道德為核心內容的精神家園建設,也有賴于君子以身作則,春風化雨,而不是刻意的宗教傳教工作。道德修養和文明教化,由自己到他人,推己及人,由此形成志同道合、同心同德的社會共同體,使現實社會生產生活剛健而博大,生機朗現,生生不已?!兑讉鳌分^為“生生”之德。它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之序”就是易道生生運動的次序,表示天地大德“生”的運行軌跡,彰顯了天地的“生生”之德。人們效法易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干事”,是以能生生不息,社會始終充滿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