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新文化的過程往往像攀登峰嶺,而專業術語就像是重重山隘,要想翻過這一重山,勢必得先攻破這一道關。
從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中國傳統家具也開始了一場歷史性的變革。桌幾椅凳、柜格屏箱.....在傳統家具制作工藝、藝術風格等各方面不斷發展的同時,也涌現出了一些約定俗成的專業術語。
今天,我們就擷取關于傳統家具作法的一些常見術語,以備剛剛入門的傳統家具愛好者,窺其門徑。
【包角】鑲釘在家具轉角處的金屬飾件。
【包鑲】用一般雜木造胎骨、薄片硬木造貼面,雖然聽起來不純粹,但其實這種作法費力費時,對技術要求很高,可以說是對木材“各取所長”的一種巧妙作法。
蘇式家具的大件器物就常采用包鑲作法,能工巧匠制作的包鑲家具甚至能做到天衣無縫,很難辨別。
【百衲包鑲】用薄而小的木片或其他物件作為家具的裝飾貼面,其靈感或源于佛家苦修弟子的“百衲衣”。
【冰盤沿】也叫“餅盤沿”,指邊框外緣立面各種上舒下斂的線腳,主要用于邊抹處,變化方式頗多。
【側腳】古建筑用語,為了加強建筑穩定性,古建筑最外圈的柱子下腳都會向外側移一點。相當于北京匠師所謂的“挓”,指的是家具腿足下端向外挓開的作法。
【四腿八挓】家具腿足四面都帶“側腳”的叫“四腿八挓”。
【鏟地】用光地作地子的浮雕花紋。光地須用鏟刀鏟出。
【徹】全部用某一種貴重木材制成的家具,也叫“滿徹”。如全用紫檀曰“徹紫檀”,全用黃花梨曰“徹黃花梨”。這一作法能保證家具大體上色澤、紋理相近,其整體觀感更為和諧。
【攢框裝板】用攢邊方法造成的邊框,然后在其中嵌入木板,絕大部分桌案椅幾面使用的作法。
【打洼】“洼”北京匠師讀作wà,不作wā。線腳的一種,把構件的表面造成凹面。
【帶】聯結大邊的橫木,包括穿過面心板底面的“穿帶”(如下圖),用在軟屜下的“彎帶”等等。
【托帶】安在邊框上,承托石板面心的“帶”。
【穿枝過梗】層次多而深的一種透雕技法,清代《則例》中稱之為“玲瓏過橋”或“過橋玲瓏”。指在厚達二、三寸的板材上透雕花紋,不僅正、背兩面都雕,就是透空從深的部分也要著刀,故名“過橋”。
【斗簇】用大小木片、木塊,經過鎪鏤雕刻,斗合成透空圖案。
【鼓腿彭牙】有束腰家具形式之一。牙條與腿足自束腰以下向外彭出,腿足至下端又向內兜轉,以大挖內翻馬蹄結束。
【肩】榫頭左右各切去一角,留下三角形或梯形部分,插入和它相交的構件的卯眼。由于留下部分上小下大,有如人肩,因而得名。
【格肩】“格”音gě,北京匠師用作動詞,將榫子上端切出三角形或梯形的肩。
【插肩榫】案形結體的兩種基本造法之一。腿足上端出榫并開口,形成前后兩片。前片切出斜肩,插人牙條為容納斜肩而鑿剔的槽。拍合后腿足表面與牙條平齊。
【錦地】浮雕花紋以外的空隙,刻錦紋作為地子,瓷器等工藝中也常用這種裝飾技法。
【金幫鐵底】以黃花梨為主料,以鐵力木作底、后身等輔料的形式,俗稱“金幫鐵底”,有“江山永固”的意思,明清家具中例證頗多。
【開光】家具上界出框格,內施雕刻;或經鎪挖,任其空透;或安圈口,內鑲文木或文石等,均可稱之為“開光”。
【落堂】裝板低于邊框的造法叫“落堂”。
【落堂踩鼓】將裝板四邊踩下去,使它低于邊框,但中部不動,形成高起的小平臺,此種造法為“落堂踩鼓”。
【盝頂】本是古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即以四個正脊圍成平頂,被吸納入傳統家具的庋具設計中。
【攔水線】沿著桌案面的邊緣起陽線,借以防止湯水傾仄,流污衣衫。
【劈料】在構件上造兩個或更多的平行混面線腳。
【披麻掛灰】即在家具的桌案背面或箱柜類家具的靠背板等處,先用麻布包裹這些部位,再涂生漆,然后做灰,需從粗灰到細灰涂幾層灰方可,其功能主要防止家具因受潮產生變形。
【齊頭碰】又名“齊肩膀”,兩材丁字形接合,出榫的一根只留直榫,不格肩。
【齊牙條】有束腰家具的形式之一。牙條不格肩,兩端與腿足直線相交。
【四面平】家具造型之一,自上而下四面皆平直,故日“四面平”。
【填嵌】家具表面依嵌件式樣挖槽剔溝,再把嵌件填入粘牢。
【拖尾】《長物志》語,指本式桌案足端微撇。
【挖缺】方足內向的一角,切去約四分之一,斷面作曲尺形,比一般的馬蹄足更多地保留了壸門臺座或壸門床的痕跡。
【壓邊線】沿著構件的邊緣造出平線。
【一塊玉】此語出自《則例》,條案或架幾案案面用獨板厚材者,就被稱為“一塊玉”。為了不使縱端斷面木紋外露,一般兩端還會拼一塊抹頭。這一作法不僅可以省去攢框裝板作法面心抽漲之煩,還能使案面觀感更為完美。
但明式家具的頂尖用材如黃花梨生長緩慢,大料難得,故而能用一塊玉作法者更是精貴豪奢,在收藏市場上擁躉無數。
【一木連做】兩個或更多的構件由一塊木料制成就可稱“一木連做”,如下圖翹頭案的翹頭與抹頭,正是一木連做。
【一木一器】即只用一根大料制出家具所需的所有構件,是傳統家具的一種頂級作法。這一作法能保證家具通身色澤、紋理和諧一致,將材質之美發揮至極。
【一腿三牙】每根腿足與左右的兩根牙條及一個角牙相交,故曰“一腿三牙”。
【圓包圓】其靈感來自于竹藤制器,常用于圓腿無束腰家具,北京匠師稱之為“裹腿做”,在蘇作家具產地俗稱“包腳”。
【子母口】箱具等的蓋與口,里外各去一半,使能上下扣合。
【展腿】又稱“接腿”,一般是指坐椅的腿或腳從面板或(柜)下沿開始。腿的上端離拱肩30余厘米處飾以外翻馬蹄。馬蹄以下旋成圓柱,造成另接圓腿的效果,增加外圓變化的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