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大道之源”的《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當然也影響著古代的各類建筑。
易學創立了“陽奇陰偶”的數字奇偶觀念,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規定奇數對應天,是象征吉祥、幸福、美滿的“陽”,偶數對應地,是帶有陰冷意義的“陰”。
古代建筑中的大門,長寬的尺寸要帶一個“五”的尾數。“五”是陽數,屬于巽卦,巽卦的方位是東南方,古人認為東南方位是財位,大門是家宅進財的“氣口”。古人“坐北朝南”建造房屋,除了便于采光外,同時也是受著易學的影響。
北京城的建造即蘊含著豐富的易學智慧。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為中心,紫禁城作為皇城的核心居于全城的中心,以此象征居天中心的帝座紫薇垣。明清時期,北京城的平面形狀為凸字形,符合易學中“乾天包坤地”的格局,且外城南城墻向內呈緩弧形,符合易學中的“南為天”;內城北城墻為直線,與易學中的“北為地”相符,這也是古代“天圓地方”理論的應用。
紫禁城平面布局采用前三殿、后三宮、東六宮、西六宮的布局模式。東西六宮之和為十二,象征一天中的十二時辰,一年中的十二個月和十二地支。宮城之中,乾為陽,代表皇帝;坤為陰,代表皇后,乾坤又是天地的象征,整個紫禁城都寓意著陰陽平衡和和諧統一。
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中華傳統文化幾千年來影響著民族生活的各個領域,指引著各個學科向前發展。因為有了文化,建筑不是磚瓦搭建而成的冷冰冰的空殼,而是帶有溫度的凝固史書。
威嚴的紫禁城、北京四合院、陜北窯洞、閩南圓樓……精美的建筑體系背后流淌著燦爛的中華文明,在世界文化之林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