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民居建筑,是家的象征,更是中華文化傳承的根本所在。從林徽因的《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到王澍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再到借鑒客家土樓的名作土樓公社,古民居以其寬廣博大、精巧多姿的面貌與內涵,滋養了幾代的學者和建筑師,也滋潤著遠在他鄉的人們……
西山島的古民居建筑,多是河街平行,小巷迂回曲折;更有山溪流經的,拾級而下可就水而洗。古詩詞講的小橋流水人家,大概就是這幅景象吧。
許多深宅大院的門廳與普通民居相去不遠,質樸無華,但跨進門檻,從磚雕門樓進入,便是一個相對寬闊的石板天井,左右種植金桂、玉蘭,寓意金玉滿堂。磚雕門樓,又叫磚細墻門,是蘇氏民居內斂特質的表現,雕刻非常精致,手法富于變化。
雕刻的主題,一是祈福,而是遣興,三是勸諭。
西山古民居的富麗與厚重、生活情趣與文化修養,往往沉淀在那些豐富多彩的木雕、磚雕、石雕上,相比徽派建筑,蘇氏雕刻更加精致秀美,平添了文化氣息。
西山島的古民居建筑一般高度低,但密度大,使得多處古建筑相應成群,蔚然成院成落。至今西山島上有多處成群落的古民居古建筑散布在西山的村莊里,其中以明月灣古村、東村古村、植里古村、堂里古村最為出名,且先后成為國家級保護的古村。
而西山島傳統民居的庭院空間長期以來也深受人們的喜愛,依靠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因地制宜,巧借空間,在營造上遵循自然觀、生態觀,表達出祈吉求福的思想。
只待一葉楓紅,或滿樹銀杏金黃,這古民居的素雅遇上炫目的鮮艷,你便會驚嘆,或許,這就建筑物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