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時節(jié),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明·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中秋節(jié)”,亦稱“仲秋節(jié)”“拜月節(jié)”“團圓節(jié)”“月光誕”等,是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其余為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源自上古的敬月、祭月習俗。《周禮》中已有關(guān)于“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等習俗的記載。漢代有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的傳統(tǒng)。晉代開始出現(xiàn)中秋賞月活動。唐代賞月之風盛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更為其增添了浪漫主義色彩。
《梅月嫦娥圖》扇頁
(費以耕、張熊繪,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正式確定農(nóng)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此時中秋就已經(jīng)成為一個十分熱鬧的節(jié)日。《東京夢華錄》是宋代孟元老所著筆記體散記文,追述了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城市風俗人情,其中生動地描寫了中秋之日的場景。據(jù)記載,在中秋節(jié)前,開封府的酒樓就會重新裝飾門面,并售賣新釀的美酒,市民們紛紛爭相購買。這時肥美的螃蟹以及石榴、梨、棗等各色鮮果也紛紛上市,人們得以大飽口福。到月圓之夜,不論貧富,也不管皇家或平民,人們都會登上亭臺樓閣,宴飲,聽曲,賞月。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吳自牧《夢梁錄》中最早出現(xiàn)“月餅”一詞,但此時的月餅還不是中秋專屬節(jié)令食品。
《拜月圖軸》局部
(宋代,佚名,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兩朝的中秋節(jié)俗更是豐富多彩。那時各家都要在中秋這日設“月光位”,朝月升方向拜月。明代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官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于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余》中還提到杭州百姓在中秋之夜泛舟湖上、聯(lián)袂踏歌的習慣:“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lián)袂踏歌,無異白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云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jié)也。”
此時月餅也一躍成為中秋節(jié)必不可少的食品,不僅用來祭月,還是禮尚往來的節(jié)禮。《燕京歲時記》介紹道:“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
《月曼清游圖》冊之“瓊臺玩月”
(清,陳枚繪,故宮博物院藏)
除了賞月、吃月餅等傳遍大江南北的中秋“標配”,還出現(xiàn)諸如“玩兔兒爺”“吃團圓饃”“燒斗香”“走月亮”“燒塔”“舞火龍”“觀潮”等極具地域特色的節(jié)慶活動。
玩兔兒爺
兔兒爺,又稱“彩兔”,脫胎于神話傳說中玉兔,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區(qū),為中秋節(jié)祭月擺設,也是頗受兒童喜愛的傳統(tǒng)玩具。《燕京歲時記》記載:“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泥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胄而帶纛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京師以黃沙土作白玉兔,飾以五彩妝顏,千奇百狀,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最初的兔兒爺為兔首人身、手執(zhí)玉稱形象,后受京劇影響,演變?yōu)榉郯啄槪麘?zhàn)袍,背插旗幟,身騎鹿、虎、獅子或駱駝的形象。中秋前后,大街小巷都可見售賣兔兒爺?shù)男傌湣?/span>
泥制兔兒爺
(清晚期,故宮博物院藏)
吃團圓饃
中秋節(jié),陜西長安一帶家家戶戶要做團圓饃。饃有上下兩層,中間夾芝麻。上層用大老碗拓一個圓圈,象征月亮。圓圈中央刻上一塊“石頭”,石頭上有猴子在吃蟠桃。此外還要在月亮周圍用頂針和大針扎出各種花形,然后放在鍋里烙熱。食用時要切成許多尖牙的形狀,給全家每人分一塊,如果有人短期外出,可以留下;姑娘如已出嫁,要派人送去。
燒斗香
“燒斗香”是古代流行于江浙地區(qū)的中秋節(jié)俗,潘宗鼎《金陵歲時記》介紹道:“扎香如寶塔形,上加紙斗,名日斗香。”顧祿《清嘉錄》也提到:“香肆,以線香作斗,納香屑于中,僧俗咸買之,焚于月下,渭之燒斗香。”斗香是以線香盤成,一般高4-7層不等,形狀似寶塔,頂層以紙為斗,斗中儲滿煙灰再插香。人們一般會買來在中秋之夜焚燒。
走月亮
走月亮又稱“玩月”“踏月”“游月”等,是吳地傳統(tǒng)民俗。在中秋之夜,婦女們常常盛裝打扮,成群結(jié)伴,乘著月色盡情暢游于繁華街市或郊野阡陌,或進出尼庵,設案拜月,或載歌載舞,通宵達旦,興盡方歸。
燒塔
燒塔又叫燒花塔、燒瓦塔、燒瓦子燈、燒塔仔等,是南方江西、廣東、福建等地農(nóng)村在中秋節(jié)開展的一項民俗活動。塔多用碎瓦片砌成,高1-3米,其中較高大者需用磚塊做底。瓦塔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夜便點燃竹木、谷殼等燃料,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吉安中秋燒塔
舞火龍
舞火龍源自香港銅鑼灣大坑區(qū),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中秋節(jié)慶習俗之一,多在中秋前后一連舉辦3夜。火龍一般為32節(jié),多用珍珠草扎成,周身插滿點燃的長壽香,在夜間隨音樂鼓點舞動,光輝燦爛,傳達出當?shù)孛癖娖砬箫L調(diào)雨順、合家平安的強烈愿望。
香港銅鑼灣大坑舞火龍
觀潮
觀潮主要是在浙江杭州等地流行的中秋習俗,觀潮時間一般為農(nóng)歷八月十五前后。南宋周密在《觀潮》中盛贊:“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每到此時,當?shù)厮畮煻家诮羞M行操演,另外,還有“弄潮兒”在水中搏擊風浪,如履平地。當?shù)馗毁F人家也常在江畔搭設彩棚用以觀潮。直到如今,中秋觀潮習俗依舊盛行。
《觀潮圖》軸
(清,袁江繪,故宮博物院藏)
不管中秋節(jié)俗如何演變,“團圓”“吉祥”都是其不變的底色。“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時此刻,不論你身在何方,也不論你在做什么,這里都有一份美好祝福伴著清風遙寄給你,愿你:“前程如明月,事事皆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