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秋節,就一定離不開中秋節的習俗,吃月餅、賞月、唱曲,這些習俗從古流傳至今。在我們所熟悉的《紅樓夢》中也多次提到了中秋節,同時也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繪了當時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在《紅樓夢》中,有關中秋節的內容曹雪芹一共寫了三次,其中75-76回的描寫最為濃墨重彩。這是林黛玉到賈府后過的第七個中秋節,今天讀來,仿佛還能回到那個時代,領略古人過中秋節的美好場景。
從曹雪芹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康乾盛世時的民俗風物,還有中秋節王公貴族奢華熱鬧的節慶場面。
在《紅樓夢》中,曹雪芹用了兩回的篇幅對中秋佳節做了詳細的描寫,內容可分為五個部分。
家宴
家宴是中秋節家人團圓的重要形式。賈府的家宴設在山之高脊凸碧堂內。為了團圓,能到的家人都不能缺席,連平時公務最繁忙的賈政也到了場。
而且“桌椅形式皆是圓的。特取團圓之意。”坐法也有講究,按照輩分,賈母居中,左側是賈赦、賈珍、賈蓉、右側是賈政、寶玉、賈蘭、賈環,團團圍坐。
為了給酒宴增添快樂氣氛,賈母還要求做游戲,“命折一支桂花來,命一媳婦在屏后擊鼓傳花。花在手中,飲酒一杯,罰說笑話一個。”第一個被罰的是賈政,然后是賈赦。寶玉被罰作詩,席上十分熱鬧。
通過《紅樓夢》的描寫,我們看到,除了月餅,古人在中秋的時候還會互相饋贈西瓜——
“次日起來,就有人回,西瓜、月餅都預備全了,只待分派送人,賈珍吩咐佩鳳:你請你奶奶看著送罷,我還有別的事呢!佩鳳答應去了,回了尤氏。尤氏知得一一分派遣人送去。”
▲87版《紅樓夢》劇照
賈珍第二天到榮府見了賈母,賈母告訴他:“昨日送來的月餅好,西瓜看著倒好,打開卻也不怎么樣。”月餅好是賈珍新請的一個廚子做的,西瓜不好是因為今年雨水太多造成的。
祭月
在古時候,中秋最早并不是一個節日,而是用來祭月的一個日子。因為古時候非常注重農業生產,而農業生產又強烈依賴天時,所以祭月就是順應天時的一種表現形式。
在北京,如今還有月壇,按照日東月西之儀,選址在阜成門外,每當秋分時節,皇帝就會遷往月壇祭月,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清朝。
▲北京月壇
而在《紅樓夢》中的七十五回,曹雪芹是這樣描繪祭月過程的:
“園之正門俱已大開,掛著羊角大燈。嘉蔭堂前月臺上,焚著斗香,秉著風燭,陳獻著瓜果月餅等物。邢夫人等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燈彩,人氣香煙,晶艷氤氳,不可名狀。底下鋪著拜毯錦褥。”
由此可見,在當時,祭月依然是非常隆重的一個儀式。
賞月
在中秋節,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賞月。而在《紅樓夢》中,賈母不僅要賞月,還要邊聽曲邊賞月。
書中寫道,酒飯過后,“賈母因見月至中天,比先越發精彩可愛,因說:'如此好月,不可不聞笛'。因命人將十番上女孩子傳來,十番是當時江南地區流行的民樂合奏,十番上女孩子即演奏十番的女孩。
賈母不聽合奏,要求“只用吹笛的遠遠的吹起來就夠了”,不多時,只聽那壁廂桂花樹下,嗚嗚咽咽,悠悠揚揚,吹出笛聲來,趁著這明月清風、天空地凈,真令人煩心頓解,萬慮起除,都肅然危坐,默然相賞。
與榮國府賞月聽曲一樣,寧國府賞月也有樂曲相伴,在會芳園的叢綠堂中,賈珍帶領妻妾賞月,一更時分,風清月朗,銀河微隱。
賈珍有了幾分酒,高興起來,便取了一支紫竹簫來,命佩鳳吹簫,文花唱曲,喉清韻雅,甚令人心動神移。
聯詩
在接下來的一章中,史湘云與林黛玉在一起聯詩,“當時只見天上一輪皓月,池中一輪水月,上下爭輝,如置身于晶宮鮫室之內,微風一過,粼粼然池面皺碧鋪紋,真令人神情氣凈。”
當時已是深夜,月色格外動人,也就是這個夜晚,她們聯句寫出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詩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同時也暗示了榮國府寧國府悲劇的序幕已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