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歷史悠久,是古代文人名士修身養性的樂器,也是部分現代人修心求靜的樂器之一。流傳下來的詩詞歌賦里,關于琴的別稱不少,整理若干分享給大家。
1、瑤琴:唐代齊己《聽李尊師彈琴》:“仙子弄瑤琴,仙山松月深。”南宋岳飛《小重山》:“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2、七弦琴:宋代張掄《踏莎行.一道飛泉》:“潺湲時和七弦琴,溟濛忽散千巖雨。”
3、七弦:琴有七弦,故得此名。三國魏嵇康《酒會》:“但當體七弦,寄心在知己。”
4、七絲:琴有七弦,故名。宋趙抃《游青山城》:“陡險齊雙屐,逢幽鼓七絲。”
5、玉振:古琴彈奏時金聲玉振,故得名。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古琴名:冰清、春雪、玉振、秋嘯。”
6、凡桐:好的古琴多為桐木所斫。宋蘇轍《大人久廢彈琴比借人雷琴以記舊曲十得三四率》:“久厭凡桐不復彈,偶然尋繹尚能存。”
7、玉徽:琴徽一般都是由玉作為材料。《梁書文學傳.庾肩吾》:“故玉徽金銑,反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聽。”
8、玉琴:琴以玉飾,故得名。唐常建《江上琴興》:“江上調玉琴,一弦一清心。”
9、絲桐:相傳遠古伏羲氏“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三國魏王桀《七哀詩》:“絲桐感人情,為我發悲音。”
10、孤桐:嶧山南坡所產的桐木,用其制作的古琴,音質好,聲音清亮,故得名。《尚書.禹貢》:“嶧陽孤桐。傳:孤,特也。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
11、鳴絲:古琴撥絲弦而后得聲,故得名。唐朝李白《邯鄲南亭觀伎》:“歌故燕趙兒,魏姝弄鳴絲。”
12、鳴琴:古琴撥弦而鳴。晉陸機《擬東城一何高》:“閑夜撫鳴琴,惠音清且悲。”
13、嶧陽:嶧山南坡,成嶧陽,所產的桐木是斫琴的上等木料,故精美的古琴代稱之“嶧陽”。晉葛洪《抱樸子.擢才》:“嶧陽云和,不為不御而息唱,以競顯于淫洼。”
14、嶧陽友:琴的別稱。見前述。明黃一正《事物紺珠》:李建勛稱琴為嶧陽友。
15、桐君:桐木為斫琴的良材,擬稱為“桐君”。宋陳師道《次韻蘇公西湖觀月聽琴》:“人生亦何須,有酒與桐君。”
16、弦桐:漢代桓譚《新論》:“神農始削桐為琴,練絲為弦。”后因以“弦桐”為琴的別稱。南宋謝莊《月賦》:“於是弦桐練響,音容選和。”李善注:“弦桐,琴也。”
17、珠柱:以明珠為飾的琴柱。借指精美的琴。北周庾信《小園賦》:“琴號珠柱,書名《玉杯》。”唐陸龜蒙《幽居賦》:“徒羨《玉杯》珠柱之號美,象格犀簪之態高。”清納蘭性德《效江醴陵雜擬古體詩·茅齋》:“時開《玉杯》卷,或彈珠柱琴。”
18、清英:古琴桐制,音樂清悅,故名。《文獻通考.樂十》:“相如之綠綺,蔡邕之焦尾,以至玉林、響泉、韻馨、清英、怡神之類,名號之別也。”
19、清英居士:對古琴擬人戲稱。元羅先登《文房圖贊序》:焦桐字良材,號清英居士。
20、綠綺:西晉傅玄《琴賦序》:“齊恒公有鳴琴曰:“號鐘”,楚莊有鳴琴曰“繞梁”,中世司馬相如有“綠綺”,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
21、焦尾:漢代蔡邕以燒焦桐木制琴,故得名。《后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蔡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
22、落霞:唐陸龜蒙《幽居賦》:“著名聚雪,仍招死草之訊;琴號落霞,尚被枯桐之說。”
23、舜琴:古琴原有五弦,傳為舜所發明,故得名。《禮記.樂記》:“”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24、虞弦:相傳虞舜制五弦琴,故得名。明高明《琵琶記》:“強對南熏奏虞弦。”
25、三尺桐:傳說神農桐木制琴,長三尺六寸六分,故得名。宋蘇軾《戴道士得四字代作》:“賴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
26、槁梧:古人以干枯桐木制琴,故稱。《莊子.德充符》: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
27、瑤軫:琴軫玉制,泛指琴。唐李白《北山獨酌寄韋六》:坐月觀寶書,拂霜異瑤軫。
28、鶴軫:相傳師曠鼓琴,玄鶴來舞。唐王勃《與員四等宴序》:古今惜芳辰者,停鶴軫于風衢;懷幽契者,佇鸞觴于月徑。
29、爨(cuàn)下余:典出《后漢書.蔡邕傳》,上詳。唐韓愈《題木居士》: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余。亦稱"爨下殘"、爨下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