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井既是古人尊崇天體萬物的象征,也是對傳承幾千年的圖騰文化的追溯,同時也是對神不可侵犯和不可觸的一種敬畏,現實中它更是木構架建筑裝飾不可缺的重要構件。藻井這一器物背后所蘊含的文化誘因以及所交融的中華傳統思想,更為中國古代建筑增添了無窮的意味。
其實從早期的藻井裝飾中可以看出,人們構建藻井這種建筑構件主要是用來防火的。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藻井不僅被用來防火,更是被作為一種藝術性的裝飾,并且一直受到歷代工匠的重視。
藻井這種木構架建筑在進行設計時,首先考慮的是其自身的結構要素與特征,其結構與裝飾的完美融合才能呈現出渾然一體的和諧效果。例如北京祈年殿,其建筑基架就是一個二維的環圓形,祈年殿的藻井造型則采用了與之相符合的放射性的圓形結構藻井,使藻井在整個建筑中具有整體感,似一朵悄然待放的花朵。它既滿足了我們對于裝飾空間統一的要求,又凸顯出建筑本身所象征的神圣意義。
建筑建造者的經濟實力決定了藻井的規模。普通官宦家的藻井面積或許只有饅頭般大小,甚至沒有這種裝飾構件;而代表權威的宮殿、神與萬物的寺廟道觀等建筑中的藻井,不僅在建筑規模上要求宏偉莊嚴,而且細部構件精雕細刻,甚至配有各式各樣的圖案紋樣等裝飾,可謂氣派非凡,富麗堂皇。
明朝中期,隨著經濟的空前發展,其建筑空間也發生了一些改變。明代藻井建筑構件不僅在建筑規模上得到空前的發展,而且建筑構造形式上由繁而簡。明代運用明鏡這一裝飾物來呈現藻井這一大視覺效果。清朝以后,明鏡則完全為蟠龍所取代。因此,清代的藻井也被稱為“龍井”。
藻井是中國封建等級象征的標志,所以并不是任何建筑都可以擁有藻井這一構件。藻井主要在地位尊貴的皇家宮殿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中使用,現存的藻井主要分布在皇家宮殿、敕建敕封的寺廟中,其構建的存在象征著封建社會等級尊卑。
自古以來,古人都將自然和自然現象視為神來看待,對其都懷著敬畏之心并加以崇拜,所以古代先哲提倡“天人合一”“天圓地方”。這是封建時期的人們對這種宇宙觀以及天體萬物的一種心靈上的慰藉。人們把對天體萬物的敬畏和崇拜之情寄托在室內建筑的天穹,表達自己虔誠的信念,所以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出現了“穹然高起,如傘如蓋”的建筑內部裝飾—藻井。
每一種建筑形式都是一種文化的體現,藻井作為中國古建筑內部的重要裝飾構件,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
1.尊天。封建王朝都滿足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須以農業為本,但天地所帶來的種種現象令人擔憂。古人都懷著敬畏的感情,將天地尊為萬物之本,對天地的尊崇也明確地體現在建筑上。從明朝開始,北京城興建了一批用于祭祀天地的場所,使得“尊天親地”的原始宗教情感隨著這些建筑保留至今。藻井是天體的象征,藻井中經常繪有龍鳳紋的裝飾紋樣,人們想要通過藻井表達自己的美好愿望與對神靈的信奉,這也充分表明了古人將天地視為萬物之源。
《易傳》曰:“有天地然后有萬物。”“天地”是儒家文化的邏輯原點,是儒家之“禮”的根本。而“藻井”作為“天”的象征,在為人們與天交流提供載體的同時,藻井位于室內高聳的位置,也給人以心靈的震懾,提醒人們對天要保持敬畏的心。
2.隆君。儒學講求禮治秩序,強調王權重威。君王擁有至高的權威,尊崇權威,服從權威,是基本的政治倫理,然而皇帝樹立權威除了靠自身的能力和修養以外,還需要外部的東西來強調其位高權重。藻井代表的是等級的象征,是無上的權威,所以一般只能用于宮殿及寺廟當中,帶有龍鳳紋裝飾紋樣的藻井更是皇家建筑中的標配。這也足以證明一般的普通百姓家中的建筑不會出現藻井這種裝飾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