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以來以農業為主,歷代王朝“重農抑商”、“以農為本”,帝王會去祭祀山川、神農等諸神,以此來祈求農業豐收。周朝便有祭祀先農和親耕的傳統,到明清,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祭祀典禮。
先農壇便是因此而建造的。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并親耕(稱為藉田禮)。在先農神壇祭拜過先農神后,在俱服殿更換親耕禮服,隨后到親耕田舉行親耕禮。親耕禮畢后,在觀耕臺觀看王公大臣耕作。秋天,親耕田收獲后,將谷物存放在神倉院,供北京九壇八廟祭祀使用。
先農壇,位于北京市西城區永定門內大街西側,和天壇隔著中軸線東西相對,都是供皇家祭祀的建筑。先農壇是古代祭祀等級最高的祭農場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始名“山川壇”,大體格局形成于明嘉靖年間,清乾隆時期經歷較大規模重修,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先農神和舉行親耕典禮的地方。
先農壇北門(圖源先農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先農壇共有慶成宮、太歲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爐)、神廚(包括宰牲亭)、神倉、具服殿5組建筑群;另有觀耕臺、先農壇、天神壇、地祇壇4座壇臺,耤田位于觀耕臺南。
先農壇主要建筑
太歲殿
太歲殿組群建筑占地約9076平方米,內有四座單體建筑,中軸線從南向北依次為拜殿、太歲殿,東西兩側各有廂房11間,建筑間用圍墻相連,拜殿兩側墻及東西墻北側共設隨墻門4個。
太歲殿,位于先農壇內壇北門西南側,是先農壇內巨大的單體建筑,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又叫太歲壇。明嘉靖以前,太歲、風云雷雨、山岳海瀆等神靈都在此供奉,此后則專門用來祭祀太歲及十二月將等自然神祇。其東鄰神倉,西近神廚,南為俱服殿,位置基本在先農壇內壇建筑的中心地帶。
太歲殿建筑面積1118.2平方米。通面闊七間51.35米,明間、稍間前置六階臺階,進深三間(12椽13檁)25.7米。屋面單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綠剪邊。斗碩為七踩單翹雙昂鎏金斗碩,明間及次間補間斗碩六攢,稍間及盡間為四攢,四周共用柱頭斗碩22攢(包括4攢轉角斗碩),補間斗碩96攢。殿宇前檐七間各開四扇格扇門,其余三面砌墻,格扇為四抹頭,菱花為三交六碗。殿內明間北部有神龕,無神像。殿內是金龍和璽彩繪。
太歲殿(圖源先農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拜殿
拜殿建筑面積約860平方米。通面闊七間50.96米,進深三間(8椽9檁)16.88米。前置332.5平方米的月臺,正面置六階臺階三個。后檐分別在明間、稍間置六階臺階。屋面單檐歇山式,黑色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斗碩為五踩單翹單昂鎏金斗碩,補間斗碩84攢。殿宇前檐中三間用四扇格扇門,稍間下砌檻墻,上置四扇格扇窗,盡間砌墻,后檐七間全開四扇格扇門,格扇形制為四抹頭,菱花為三交六碗。
拜殿(圖源先農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焚帛爐
太歲殿院外東南側有磚仿木結構無梁建筑焚帛爐一座,為焚燒紙帛祭文之用。西向,面闊6.6米,進深3.74米,黑琉璃瓦綠剪邊,歇山屋面,須彌底座,正面設三個大小不同的拱券門(中門稍大),四角有圓形磨磚圓柱,柱上磚制額枋處雕刻明代旋子彩畫,上置磚仿木五踩單翹單昂斗碩,周圈有轉角斗碩4攢,補間斗碩27攢。
焚帛爐(圖源先農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先農神壇
先農神壇,位于太歲殿西南方,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乾隆十九年重建。先農神壇為磚石結構的方形平臺,坐北朝南,臺面高出地面1.5米,邊長15米多,四面各出8級臺階,青石階條石,壇面金磚墁地。明清時期,仲春時節皇帝親臨或遣官來此拜祭先農。
先農神壇(圖源先農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觀耕臺
觀耕臺,位于具服殿之南,臺前原有帝王親耕一畝三分耤田(現無存),皇帝祭拜完先農,于具服殿更衣后,先親耕耤田,后于觀耕臺上觀看百官耕種。觀耕臺在明代創建時原為木制高臺,清乾隆年間改為磚石砌筑的正方形須彌座高臺,結構按清《工部工程則例》的形制建造,為典型的宮殿臺基建筑。臺高1.9米,太平面正方形,邊長16.06米,臺上四周有漢白玉欄板,云龍紋望柱頭,臺上地面細墁方磚。
具服殿
臺北大殿為具服殿,是皇帝親耕之前的更衣場所。
天神地祇壇
原來建于于先農壇內壇南門外,用以供奉風云雷雨、山岳海瀆等神靈,現無天神、地祇壇形制,地祇壇石龕座移入博物館內,只有綠色植被來展示原址。
慶成宮
慶成宮,位于先農壇內壇東部,明時為山川壇齋宮,原本作為祭祀親耕前齋戒的地方,后乾隆大修后更名為慶成宮,作為皇帝行耕耤禮之后,行慶賀禮、休息和犒勞百官隨從的場所。院墻南北總長122.84米,東西總寬110.14米。中軸線由南往北依次是宮門、內宮門、大殿、后殿,大殿與后殿間東西兩側各有東西配殿。大殿兩側院墻隔開拱券掖門一間。慶成宮整體布局為院中院,內外宮門形成兩大院落,主要殿宇集中在同一高臺上,每座建筑間由墻體連接,一共形成7個封閉的院落。
神倉
神倉,位于太歲殿東部,現存建筑雖為清乾隆時期修建,但保存了明代風格。神倉院落占地面積約3436平方米,東西寬41.2米,南北長83.4米。其平面布局和建筑形制按照功能需求設計,南北中軸線上自南向北分別為山門、收谷亭、圓廩神倉、祭器庫,東西分列倉房、值房各三座。圓廩神倉后另設院墻,將全院分為兩進院落,中設圓門。為了儲存糧食,在建筑上采用雄黃玉彩畫驅蟲,為了通風防潮,開有氣窗。
神廚院落
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祭祀先農壇內諸神準備犧牲祭品及存放先農神牌位的地方。
神廚院落(圖源先農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宰牲亭
宰牲亭,位于神廚正殿西側,緊鄰內壇西壇墻,是為祭祀時宰割牲畜的地方。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從外看為重檐懸山頂,因此在國內現存的明代官式建筑中是罕見的,所以是“明代官式建筑中的孤例”。室內為空間高大的單層建筑,其梁架結構分為兩層,上層為當心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的布局,金柱用通柱,柱身開卯口穿插承椽枋、角梁、抱頭梁等,交與檐柱坐斗向外伸出,與檐柱形成一圈四坡水屋頂。
宰牲亭(圖源先農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先農壇是明清時期皇家壇廟建筑的重要遺存,其建筑結構多變靈活,與傳統“中軸突出、兩翼對稱”布局不同,更像和農業耕作中,根據實際需求發展類似,以帝王祭祀實際需求為主,是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官方祭祀建筑。
如今太歲殿院落發展為《中國古代建筑展》展覽場所,不僅可以了解先農壇建筑和其歷史,也可以了解我們古代建筑發展歷程、營造技藝及古代建筑類型,也可以置身于古代建筑之中,系統了解古代建筑相關知識。是古今結合的一種遺產保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