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半片磚瓦到十里樓臺,中國人對棲居之美的思考超乎想象。
有層層收縮,讓人像是能夠觸及天庭的天壇;有皇家氣派、規整均衡的故宮。向下,積土四方、穩如磐石;向上,天馬行空、如翚斯飛。觀中國古建,就像是閱一部傳承有序的歷史之書,獨具韻律的中式美學自從中來。
中國古建以木結構建筑居多,關于木構建筑我們最早的營造手冊出自宋代的《木經》,里面講到:“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為上分,地以上為中分,階為下分”。就是說,建筑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屋頂、屋身和臺基,既可三分也可獨立成為建筑的風格風貌,比如,我們的天壇,就是以臺基為標志性建筑的一個體現。
天壇占地280萬平方米,比故宮大四倍,但它的建筑卻比故宮要少得多,所有建筑的布局都在中軸線上,四周輔以松柏等綠化,襯托得主建筑莊嚴肅穆。
天壇是祭祀用的建筑,其中祈年殿的臺基高6米,直徑91米,整個臺基共有三層漢白玉須彌座,分別有著不同的主題,最下面是云、第二層是鳳、第三層是龍,整個主題呈現出“龍鳳飛翔于祥云之上”的意境。
除了氣派,祈年殿的臺階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就是足夠堅固。要知道這樣龐大的建筑,年深日久地面總會有自然沉降的趨勢,要讓它經歲月而屹立不倒就要在基座上做到足夠結實、足夠穩固。
皇帝祭祀時,要一步一步登上每層9級共3層的臺階,到達天宮神殿。天似穹廬,腳下是堅實的基座,人在天地之間,瞬間會產生一種天人合一的神圣感。與西方建筑追求形體的高大相比,中國建筑的高峰不在高處,而在根基。
中國古建筑對于屋身結構的形式分為:穿斗式、抬梁式、干欄式、井干式四種,其中抬梁式是中國古建里最具代表性的,尤其是像宮殿等高級別的建筑。這種結構以梁架為主,下面柱礎上面頂著屋頂,不以墻為支撐,能“墻倒屋不倒”。
其中,斗拱是中國古建里一個重要的特點,它是木結構之間僅依靠相互開口咬合就能組合在一起的一種形制,也就是榫卯。
斗拱在梁柱和屋頂之間形成一排排不斷間隔的組合,就像木鎖一樣把下面的柱和上面的梁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由此整個屋頂和整個結構就會相當穩固。斗拱可以千變萬化,不僅具有獨特的實用性,還能組合出各種的造型來滿足整個建筑外觀和內部空間在視覺上的不同追求,兼具了科學性和藝術的美學性。
房屋的結構雖千變萬化,但建筑構件只有六種,基本就是柱、梁、檁、枋、栱、椽這幾種類型的木材組合,這種標準化和模數化使得我們古人也能夠很快的建造房屋,中國最大的木結構建筑,唐代武則天明堂據說一年建成,就是得益于備料搭建的標準化。
當來到屋頂的部分,通常我們可以看到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幾種形式,瓦片、大吻、屋脊走獸,甚至一片片琉璃瓦都幻化成為中國古建的魂,讓我們體會著中國古建的規制與氣魄,仔細看你也許會看到一些古代的文人雅士,他們在屋頂上聽風賞月、飲酒作詩,或者正把玩著杯中酒,邀月同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