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禮
清代皇帝的婚前禮有納采與大征(納征)兩種禮節,是由于皇后的產生以選秀女作為前提保障。
納采禮,本為男家遣媒妁前往女家求婚,獲女家同意之后,再正武遣一使者到女家致以薄禮,以為求婚之成。清代皇帝大婚,皇后的選擇通過選秀女的形式,并不存在像民間的訂婚禮程序,只是皇家要表明尊崇古禮,舉行納采禮。在納采禮之后舉行筵宴,稱為納采宴。
歷代納采禮,男家向女家所致禮物,既有實用之物,又有象征之物。清代皇帝大婚的納采禮物為配有鞍轡的文馬四匹(文馬即指披掛鞍轡的馬匹,不披掛鞍轡的馬匹稱閑馬)、甲胄十副、緞百匹、布二百匹,順治朝還包括金茶筒1個、銀盆2個。清朝統治者滿族是以騎射與尚武為立國根本的民族,所以在納采禮物中把馬匹、甲胄列入其中,并且占有首要的位置,應是取其騎射的象征意義。
納采禮之后舉行納采宴。如按古禮,本是在女家舉行的答謝媒人(即賓)的宴會,宴會后女家還要向媒人致以薄禮“脯”。但清代皇帝大婚的納采禮,其納采宴的承辦則改變了主賓關系,并不是像一些現代人著述中所說的由皇后父母設宴款待皇帝派出的使者,而是皇帝要派大臣代表他,賜宴皇后父母。清代皇帝大婚納采禮之后行大征禮,即古代的“納征”禮。清代稱之為“大征”,表明其禮物之規模宏大。
婚成禮
在經歷了婚前諸禮之后,開始進入婚姻成立之實質性階段,這是婚禮中的關鍵,只有經過這一禮儀,男女雙方才可以確立夫婦之關系,所以也是婚禮的高潮。皇帝大婚的婚成禮包括冊立奉迎禮、合巹禮,清代皇帝大婚尚有坐帳禮,跨火盆與馬鞍的習俗。
皇帝大婚與臣庶婚禮最大的不同,是臣庶在舉行了婚前禮以后,須由新郎親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所以稱此禮為“親迎禮”;而皇帝則必須派遣使節先到皇后府邸對皇后進行冊立,然后再把皇后迎入宮中。貴為天子的皇帝,絕對不可能屈尊前去迎接,必須由使節奉命迎接,因而稱“奉迎禮”。
冊立奉迎禮是皇帝大婚禮中最為隆重的禮節,實際上是兩個相連續的禮儀。冊立禮就是向“準皇后”授予象征皇后地位的由黃金制作的金冊與金寶,它們就如同皇后的“身份證”一樣。清代金冊鐫刻以滿漢文,金寶亦鐫刻以滿漢文,其形式與皇帝御寶形武相同,現今故宮博物院還典藏有清代冊立皇后的滿漢文“皇后之寶”,陳列在“龍鳳呈祥——清帝大婚慶典展”中。
古代稱婚禮為“昏禮”,實際上是專指迎娶新娘的親迎禮,所以稱為“昏”與迎娶的時間有關,因為遠古迎娶新娘多在黃昏時刻,所以把婚禮稱“昏禮”。清代皇帝大婚追尊古禮迎娶皇后在子夜。
清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后所用鳳輿,按其制度規定,并非是與百姓一樣的紅色喜轎,而是帝王專用的明黃色,并且上面沒有“喜”字。而且皇后乘坐風輿入官時,還要提前在其內部放置御筆“龍”字,光緒帝大婚時鳳輿內的“龍”字為皇太后慈禧所寫,至今還典藏在故官博物院。此外,皇后坐在鳳輿內向宮中行進時,必須一手持金質雙喜“如意”,一手持蘋果。
奉迎皇后,風輿到了乾清門,才算到了皇帝之“家”,于是在乾清宮階下轎,交出手中的如意和蘋果,還要再懷抱一個金寶瓶跨過火盆,才能進入乾清官殿內。等到了洞房坤寧宮時,還要跨過馬鞍,才能進入洞房行合巹禮。
婚禮諸禮中真正代表男女成為夫婦的是合巹禮,這是歷代以來各民族通行的傳統禮儀。合巹禮為現代所說的喝交杯酒之源。合巹一詞,今人多很生疏,“合巹,破匏為之,以線連柄端,其制一同匏爵”。張夢元的《原起匯抄》則進一步闡述婚禮用匏為爵之意義:“用巹有二義,匏苦不可食,用之以飲,喻夫婦當同辛苦也;匏,八音之一,笙竽用之,喻音韻調和,即如琴瑟之好合也。”
婚后禮
婚后禮俗表明的是女子新型家庭關系的成立,即新娘成為男家真正的一名成員。經過洞房合巹諸禮,男女雙方結拜而成夫婦,但作為嫁到男家的女子,必須得到男方先祖神靈的認可方可成為其家族成員;必須對公婆恭敬地拜見,小心地侍奉,以明確其作為子媳應盡的義務。前者古稱廟見禮,后者稱拜舅姑。皇帝大婚則把拜舅姑之禮稱為“朝見禮”。皇帝大婚與臣庶最大的不同是在。家”禮之外增加的“國”禮,即增加頒詔禮,慶賀筵宴禮等,但減少的是無情地割斷了皇后與母家親情的歸寧禮。
廟見禮,就是新婦到夫家家廟祭奠祖先,以求得男方祖先神靈對新婦的接納。如果未行此禮,則不能成為夫家成員,生前沒有祭祀的資格,死后也不會有被祭祀的資格。
對皇帝大婚而言,他所以能夠即位為皇帝,是其父皇已崩逝,所以古稱的拜舅姑之禮,就成了皇后拜見皇太后之禮。清代皇后朝見皇太后向其獻“如意”,而不是漢族傳統婚禮中的“棗”、“栗”、“服悠”。清代宮廷乃至民間,把“如意”這種可以在手中把玩的小物件賦予了無限吉祥的含義,它代表了當時人們的一切美好向往。所以,在許多重要的場合,都用一柄“如意”來表達心遂人意的愿望。
皇帝大婚不可以狹義“和兩姓之好”來理解。在中國古代社會,皇帝即代表國家,所以,皇帝大婚是國家的盛典,必須從國家的高度來安排諸禮儀,其最重要的體現,在于婚成以后要向全國臣民發布詔書,以使婦孺皆知,即有頒詔禮。
在頒詔之前,皇帝先要駕臨太和殿,接受百官慶賀之禮即慶賀禮。這種慶賀,主要是大臣們向皇帝進獻賀表,賀表就是寫有吉祥賀詞的表章,由宣表官宣讀,然后舉行頒詔禮。
頒詔禮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詔書放在金風口銜的朵云內,用采繩懸系,懸下到天安門城樓前,禮部官員在城樓下跪接詔書,最后再出大清門直達禮部,以此為底本鐫刻,正式頒行天下。
最后一項大的禮儀是筵宴禮,皇帝御太和殿,賜宴皇后父系宗族以及朝中大臣,這是一個十分歡愉的場面。皇后父親的筵席被安排在太和殿內。酒過三巡以后,在太和殿丹陛上跳起了滿族的慶隆舞,身著獸皮頭帶面具的演出,使人追憶起白山黑水問先民創業之艱難。同時,大臣則在太和殿內,兩兩一對向皇帝跳起了喜起舞。最后還將演出蒙古樂曲、高麗筋斗、回子樂、粗緬甸樂等各種節目。筵宴結束,皇帝大婚禮儀的帷幕才終于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