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聚焦發展所向、文保所急、企業所需,積極探索“先考古、后儲備”改革路徑,將考古工作前置到土地收儲入庫前,從而有效破解文物保護與城鄉建設的突出矛盾,切實加強文物保護,破除制約建設項目落地的體制機制障礙,確保凈地出讓,降低建設單位投資風險和前期運作成本,助力營商環境優化提升。日前,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實施《浙江省土地儲備考古前置管理規定》,在全省范圍內統一實施土地儲備考古前置改革工作,實現省域范圍內土地儲備考古前置全覆蓋。
試點探路破題,逐步擴面推進。堅持試點先行,杭州市在2014年建立經營性用地考古前置工作機制,在城區土儲市級統籌基礎上,將考古前置到土地收儲、做地環節,由文物部門前置參與土地收儲、做地、出讓“三個計劃”編制,并將考古勘探結果納入“多規合一”平臺,形成一套含考古前置、做地收儲、生態管護、出讓交地等土地儲備交易“全流程”的工作范式。隨后,寧波、紹興、金華等地也先后啟動土地出讓考古前置工作。據統計,2022年浙江省實施考古前置調查勘探項目1739宗,涉及調查面積約46700萬平方米,勘探面積3191.42萬平方米,在有效保護文物的同時,為全省各地土地開發和經濟社會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聚焦重點區域,實施整體評估。2019年5月,浙江全面啟動省級以上平臺(包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創建期特色小鎮)的文物保護評估工作。截至2022年底,已全面完成145處省級以上平臺、3100平方公里的文物保護區域評估工作。在文物保護區域評估工作實施過程中,逐步探索形成通過考古環節前置、區域評估成果共享,變“申請后審批”為“申請前服務”,變“單個項目評”為“區域整體評”,變“企業付費”為“政府買單”,有效破解文評環節考古勘探、文物調查時間緊、周期長等難題的有效做法和經驗。
完善頂層設計,全面推行改革。2022年3月,在全面總結提煉土地儲備考古前置試點工作和全省文物保護區域評估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全面啟動《浙江省土地儲備考古前置管理規定》研究制訂工作。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深入調研走訪和論證研討,在系統梳理存在問題堵點、全面開展企業土地需求分析的基礎上,逐步找準了全域改革方向,明確了“制度改革+數字應用”的浙江考古前置改革路徑。2023年8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實施規定,從制度上明確在省域范圍內推行土地儲備考古前置工作,將土地儲備考古前置工作經費納入土地儲備單位做地成本,將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地下文物埋藏區等歷史文化保護線納入省域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并有效建立省市縣三級文物、自然資源、建設、財政、發展改革等多部門參與的土地儲備考古前置協作機制。
下一步,浙江將加強考古專業隊伍建設,積極爭取增加考古人員事業編制,爭取省級相關部門支持,落實中央編辦要求,推動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事業編制數在“十四五”期間增加至180人,并積極引導推動各市、縣(市、區)加強考古機構隊伍建設。全面統籌全省考古力量,創新人員和隊伍管理模式,更好實現考古調查勘探專業隊伍在全省范圍內的統籌調配和資源共享,依托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人才技術優勢,做好基層考古調查勘探專業人員培訓,并積極探索引進社會力量參與考古前置工作,保證土地儲備考古前置工作的考古專業人員需求。
創新考古前置工作機制,積極探索全域考古勘探工作前置的路徑方法,建立儲備土地白名單,進一步明確無需進行考古前置的土地類型和范圍。鼓勵地方開展土地儲備考古前置工作機制創新,簡化流程,提高效率,加快土地流轉,高效推動項目建設。重點推廣金華市金義新區(金東區)通過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待開發土地以政府采購形式進行全域連片考古,實現單塊土地考古項目采購流程從至少70天縮短至全域約35天的創新做法。
加快建設數字化平臺,依托“浙里文物”應用平臺,建設“浙江省土地儲備考古前置管理系統”應用場景,打通文物、自然資源、建設等部門數據壁壘,進一步提升跨層級、跨部門流程銜接、數據互訪、信息共用效率,加快實現土地儲備項目考古管理數字化,大幅提升土地儲備相關部門審批效率,實現考古前置審批管理流程的系統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