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城考古是中國考古學的重大課題。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綿延不斷,作為國家和民族歷史物化載體的中國古代都城遺址,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分布之廣為世界所僅見。它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和科學研究資源,有著重要的歷史與科學意義。
秦 秦陵二號銅車馬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自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開展考古工作以來,近百年間,考古界對中國古代都城遺址進行了全方位的、持續不斷的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一大批古代都城遺址,如夏代都城堰師二里頭遺址、商代都城堰師商城遺址和安陽殷墟遺址、西周都城豐鎬遺址和東周洛陽王城遺址、秦咸陽城遺址、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南京六朝都城遺址、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北宋東京城遺址、南宋臨安城遺址、遼金都城遺址和元大都遺址等的地望、范圍、形制布局基本究明,為中國古都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
長安作為城市之名始于漢代。西漢是中國歷史上帝國確立與進一步發展的時代,是帝國的各種規制進一步完善并走向成熟的時代。作為西漢王朝都城的長安城,對中國古代兩千年來帝國時代的都城發展史,產生了極為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復古建筑宮殿群
漢唐時代的都城長安,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國際大都會。漢唐長安城是至今我們所知道的中國古代都城中形制比較清楚、城址保存比較完好的都城。其規模宏大,布局復雜,宮殿富麗堂皇,里坊井然有序,市亭商業繁榮,街道寬闊平整,苑囿風景優美。可以說,漢唐長安城是漢唐時代歷史的縮影,從其建筑與文物遺存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幅豐富多彩、氣勢博大的漢唐盛世畫面。
筆者曾參加并主持秦咸陽城遺址、漢長安城遺址的考古工作,深知古代都城遺址發掘的復雜性。20世紀50—60年代,漢長安城考古工作開展伊始,即有考古工作者明確提出:“對于這樣一座規模巨大的歷史名城,考古發掘工作的計劃必須是長遠的,先要究明城墻和城門,然后再有步驟地發掘政治中心所在區域的各個宮殿,以及城內的街道、手工業區、商業區、官府、貴族宅第和一般的居住區,最后還要把工作范圍擴大到城外的離宮別館和宗廟、陵墓等?!?/span>
唐 三彩駱駝載伎樂俑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近幾十年來,長安都城遺址考古發現眾多,既包括宮殿區,也包括其他功能分區,如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的全面考古勘探,中央官署遺址、西南角樓遺址的考古發掘,東市與西市遺址的考古發現,上林苑遺址的考古調查與發掘,以及唐長安城含元殿遺址的全面考古發掘,大明宮中三清殿遺址、清思殿遺址、朝堂遺址、太液池遺址、丹鳳門遺址與御道遺址的考古發掘,等等。且研究成果層出不窮,諸如長安都城遺址的歷史發展變化所反映的社會形態,宮殿建筑遺址、禮制建筑遺址、中央官署遺址布局形制所反映的社會功能,以及都城手工業狀況與社會管理機制等,極大豐富、深化了大眾對古都長安歷史的認識。漢長安城未央宮,唐長安城大明宮、大雁塔、小雁塔和興教寺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長安作為陸上絲綢之路起點,已經被世界所公認,中華民族的文化從長安傳播到世界各地。
西安薦福寺內小雁塔
王國維認為“都邑者,政治與文化之標征也”,長安作為千年古都,在中國古代都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代都城選址與營建以“擇中”“崇方”為原則?!秴问洗呵铩彿钟[·知度篇》載:“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薄爸小笔撬姆街?,天下之中,以“中”為核心的國家一統的理念,由都城布局形制彰顯、固化并世代傳承。
由大朝正殿連接宮城正門、都城正門的中軸線,是中國古代都城的重要政治特點。中軸線表面上是建筑規劃與技術問題,折射出美學與藝術理念,實質上是國家政治理念在都城建設上的反映,是寄寓于都城中的國家認同的重要物化載體之一。從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發現與研究來看,中國古代都城的中軸線有著漫長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從無到有,再從夏晚期及商早期的“王國時代”都城雙軸線至“帝國時代”都城中軸線的歷史過程。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模擬考古體驗區
漢長安城平面近似正方形,經緯大致相等,總面積約34平方千米。作為中國歷史上“帝國時代”修建的第一座都城(秦都咸陽就都城形制而言,屬于從“王國時代”到“帝國時代”的過渡型都城),其從漢高祖在城內修建未央宮伊始,即確定了以大朝正殿為基點、以宮城為中心的基本格局。未央宮位于全城地勢最高處,是中國古代高臺宮殿建筑中的杰作。其前殿基本位居宮城中央,以南北大道為軸線,向北連接橫門大街,向南至西安門,出西安門,宗廟在左,社稷居右。至隋大興城與唐長安城,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真正實現了“居中”,全城以穿過宮城、皇城和郭城正門(承天門、朱雀門和明德門)的南北大街為中軸線,坊市左右對稱,布局規整。
西安城墻 在唐長安皇城遺存基礎上擴建而成
從目前考古發現資料來看,漢長安城是中國古代都城、宮城形成四面營建城門、宮門規制的最早都城。都城與宮城的“四門”,代表國家的東西南北“四方”,一門三道,象征皇權至高無上?!八拈T”相對都城之內的宮城及大朝正殿的“居中”而言,形成二者的“中和”,這種空間的“中和”理念,既體現了“中”對“四方”的公允、公正、不偏不倚,又強化了“四方”對“中”的政治認同、國家認同。此后,“中和”的建都理念一直沿用至明清時期,千余年來基本延續不變,構成了中華文明的“核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