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其外形,外方內圓,并有眾多奇特的人類和動物圖案。整體來看,它呈矮扁的方柱形,內部又似乎嵌套著圓柱。這種由玉制成的器物,其外方內圓的設計被古人統稱為“琮”。此玉琮的高度為8.9厘米,直徑約17厘米,重6500克。在眾多的同類玉器中,它的尺寸、重量和精美程度均居首位,因此被譽為“琮王”!
這件結構復雜且雕刻了眾多紋飾的琮,其真實用途是什么呢?從其獨特的造型來看,顯然它并非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器具。那么,它用于什么場合,又表達了什么特殊含義呢?
想要弄清楚這一點,首先需要了解“琮王”的發現地點及其主人。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考古發掘的現場吧。
琮王于1986年在浙江余杭縣被發現,這是一個重要的考古遺址。良渚遺址內包含若干墓地,其中高級別的墓穴均位于人工土臺之上。反山是其中一座重要的土臺,其海拔高度為10米,相對高度約6米,面積達3000平方米,大致相當于半個足球場的大小。“琮王”是從反山上等級最高的墓葬中發掘出來的。
該墓葬的主人是一名男性,其時代距今已接近5000年。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其中包括6件玉琮,這些玉琮主要分布在死者的腰腹部位。這一現象表明,墓主的地位極為尊貴。
關于玉琮的功能,學者們的觀點各異,至今尚無定論。然而,普遍認為玉琮是一種用于祭祀活動的禮器。文獻記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在古人眼里玉琮與玉璧能夠與天地乃至神明溝通。此外,“外方內圓”的造型也讓我們聯想到古代人們對宇宙“天圓地方”的認識。在中國的許多史前遺址中都發現了玉琮,尤其是良渚遺址最具代表性。良渚遺址的玉琮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造型豐富多樣,高矮胖瘦各具特色。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這件琮王上刻有眾多精細的紋飾圖案。其四面被一條橫槽分成上下兩節,每節的四角均采用淺浮雕工藝刻有神秘的獸面神人圖案。圖案的上半部分是戴著羽冠的人面,露出整齊的牙齒,兩側刻有細陰線勾勒出的雙臂;下半部分則是獸面,以細陰線刻畫出兩只利爪。整體看來,仿佛是一位具有威懾力的神人騎在兇猛的神獸上,即“神人騎神獸”。
值得一提的是,良渚遺址的許多玉器上都有類似的獸面神人圖案。盡管雕刻風格和水平不盡相同,但這種由人和獸組合而成的神秘紋飾如此普遍,就像是良渚文化的符號。有學者認為,獸面神人圖案可能是族徽,既是祖先神明的象征,也使器物更加充滿威嚴與神力。在發現琮王的大墓中,有多達20件器物上都刻有獸面神人圖案。這座墓葬的主人很可能是集合了神權、王權、財權的部族首領,有可能是良渚的“國王”,或是在祭祀儀式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祭司大巫。
一件器物揭開了一段遙遠的歷史。玉琮的誕生反映了原始社會先民的生活和思想。考古學家將良渚及其周邊長江三角洲地區發現的相似遺址統稱為“良渚文化”。讓我們通過“玉琮王”,一起探索燦爛的良渚文化吧。
良渚人生活在距今約5300—4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末期,盡管年代遙遠,但他們所居住的城市并不落后。良渚古城的規模相當龐大,相當于四個故宮的大小。在城墻外,還發現了墓葬、祭壇以及確保城市安全的水利系統。作為整個良渚遺址的中心,良渚古城三面環山,河流湖泊縱橫交錯,已經展現出明顯的城市與鄉村的差異。
琮王誕生于這樣的城市。玉石的硬度眾所周知,然而在那個沒有金屬工具的時代,這些精美的玉器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呢?
根據現有研究,工匠首先用植物纖維制成麻繩,然后用麻繩帶動解玉砂逐步切割大塊玉石。接著用比玉石更堅硬的燧石逐漸刻畫出細線。整個過程非常復雜。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紋飾中的每一根線條。然而,你能想象到嗎?這塊圖案實際上只有火柴盒那么大。這表明良渚人已經掌握了適合表現細節的線刻、帶有凹凸感的淺浮雕,以及切割、拋光、鉆孔等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制作出數量龐大且外觀精美的玉器。
這證明了良渚已經擁有了相對先進的文明。當時,社會以農業為主,人們主要依靠耕作、放牧和狩獵為生,男女分工明確,依賴自然條件生存。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財富逐漸積累,人口持續增長,人與人之間開始出現等級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社會地位。例如,有些人成為了尊貴的領導者,有些人則成為了制玉工匠,每個人都各司其職,職責明確。為了規范人們的行為,保持社會的穩定,以及解決未知的挑戰,人們開始信仰宗教,通過祭祀天地神鬼的特殊儀式來祈求平安、穩定和幸福的生活。良渚文化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繁榮起來的,世界各地的人類文明也都是通過類似的方式發展起來的。
你了解埃及的金字塔嗎?那些宏偉建筑與良渚文明的出現時期相近。您可能會好奇,為何同為古代文明,中國并未出現類似金字塔的建筑奇跡?實際上,您可以將良渚的玉器視為與金字塔同等重要的存在,它們都是權力的象征,是連接天地神明的橋梁,具有永久的紀念意義。唯一的區別在于規模:金字塔宏大,而玉器精致。
以琮王為例,這類頂級玉器的制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時甚長。這種差異表明,不同文明在滿足精神需求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方式,這也是地球上多元文明共存的原因。
盡管曾經輝煌燦爛的良渚文明在延續了近千年后被新的文明所取代,但在隨后的商周時期,制作和使用玉器以傳遞信仰和禮儀的傳統仍然得以保留。人類智慧的光芒從良渚開始照耀,中華文明自此未曾中斷。